《元史》

第二十三节 《元史》

《元史》由明朝的宋濂、王祎等奉敕修撰。《元史》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共210卷。记录了自元太祖(1206年)至元顺帝(1370年)共165年的元代历史。《元史》是根据元朝已修的《元十三朝实录》(即后妃功臣列传),元朝人虞集所撰的《经世大典》、《大一统志》、《河防记》等资料抄录、杂凑而成,又加之历时不足一年,尽管卷帙很多,但记述过于简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由李善长推荐,加入朱元璋起义军,明朝建立后,成为朱元璋的心腹顾问,后任翰林学士承旨。洪武二年(1369年),任诏修《元史》的总裁官。宋濂洞悉经史百家,是当时的文坛旗手,被学者们称为太史公,与刘基、叶琛、章溢开并称“四先生”,谥号文宪。

在《元十三朝实录》的基础上,宋濂、王祎为总裁,李善长任监修,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开始撰修《元史》,同年八月完成。因为缺乏元顺帝一朝的史料,又命欧阳佑等人赶赴北京采集其史实遗事,第二年(洪武三年)二月,下诏重开史局,同年七月书成。两次修史,第一次是188日,第二次续修只用了143日,两次相加还不足一年。总之,《元史》成书之快,在诸史中绝无仅有。

正因为速成,《元史》的内容缺失、繁简失当、时序颠倒、前后矛盾便在所难免。过于简略者如:《太祖本纪》中记述其先世的文字只有千余字,本纪中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朝的史事,也只有3卷;过于繁冗者如:《世祖纪》竟然占了14卷,《顺帝纪》竟然也有十卷。叙述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反映出蒙古帝国的全部历史内容及特点。元代幅员辽阔,而《元史》仅以中国本部为主,对于钦察、伊儿、察哈台三个汗国的事迹,记述极少,“对太祖、太宗平漠北、西域数十部,无一传”(魏源《元史新编》凡例),对蒙古帝国的3次西征及在文化、经济、民族诸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也都没有记述。

志的部分,条目基本沿袭旧的史书,没有创新。《历志》因袭郭守敬的《授时历》,《地理志》本于《大一统志》,《河渠志》源于欧阳玄的《河防记》,职官、兵刑等志则来源于虞集所修的《经世大典》。另外,志中的内容,很多属于案牍公文,文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

列传部分以皇后为首,其次才追记睿宗、裕宗、显宗、顺宗四帝及其皇后。这一点属于首创,也得到了后世史家的好评。全书没有论赞,这也属于史无前例。在保存史料方面,《元史》具有突出的贡献。《元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虽然已经失传,但其中的很多内容都通过《元史》保存了下来。《元史》中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虽不合常规,却起到了保存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对蒙古、色目人的记录也比其他史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