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李可染
《李可染》:李可染(1907—1990),书画家。江苏徐州人。13岁拜师学画。1929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研究部。同年参加鲁迅创办的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曾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
“白发学童”印
李可染的印章常有格言、警句,如“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峰高无坦途”、“实者慧”、“千难一易”等,这些闲章构成画家的艺术见解与追求。他有一方唐云为他刻的“白发学童”印,尤其感人。
李可染是当代画坛大师,堪称“一世之雄”,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但他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总是采取“自我否定”的态度。他在社会上已有一定名气的情况下,又拜齐白石为师,后又拜在黄宾虹门下。得名师亲炙,李可染从用笔方法到画风意境变化巨大,由此奠定了艺林巨匠的根基。有这样一件事,黄宾虹曾倾其所藏历代中国画,用特制的小滑车一张张拉挂起来,请李可染赏鉴,据说是足足看了两天才全部看完。李可染大饱眼福之余,钦佩老师画艺更胜古人一筹,说道:“吾师所藏皆不如吾师所画。”黄宾虹则说:“李生太过狭隘,须知吾之藏画皆吾之朋友,良朋益友愈多,识见愈广,他人之长尽收矣。”李可染感悟先生的高论,他依从黄宾虹所教,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白发学童”正是李可染勤奋自励的剖白。他还刻有“废画三千”、“七十始知己无知”等闲章,可谓虚怀若谷,发人猛省。
“师牛堂”印
李可染擅长画牛,在画上用“师牛堂”印,表示自己甘作孺子牛的精神,使画别添一层深意。
“师牛堂”的取义除了表示“以牛为师”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是上世纪40年代,李可染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民家里,卧室隔壁就是牛棚。入夜,牛的喘气声和反刍声勾起了他对童年牧牛情景的回忆。他披衣而起,借着油灯的微光,兴致勃勃地画起牛来。由于他与牛朝夕相伴,对牛的形态、性格了如指掌,故而所画之牛栩栩如生。时值重庆要开画展,李可染便送这幅《牧牛图》参展。开幕那天,国画大师徐悲鸿对他的《牧牛图》十分赏识,当即订购而去。这使他深受鼓舞。以后以牛为题材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他的笔下。1947年,他年届不惑,在画坛已经小有名气,却投奔齐白石门下,为齐铺纸磨墨10年之久。一次,他又画了幅《晚凉风中看浴牛》,画中两头水牛沐浴池中,两个牧童嬉戏于牛背。画面上右上角晚风拂柳,柳枝上高悬牧童草帽。浓郁的乡村情趣,扑面而来。齐白石自称“耕砚牛”,对画牛颇有造诣,但他看到这幅画后,惊喜万分,对之大加赞赏,对李可染说:“原来你和我一样,也是牧童出身。好吧,我画的牛不如你了,从此我再也不画牛了,就让贤弟走这一条路吧。”从此,牛便成了李可染的“专利品”。为此,他取“师牛堂”为斋名,“师牛堂”印章便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上。
“为祖国河山立传”印
此印道出了李可染画山水的创作意图,立意很高,很有气派。
李可染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坚持不懈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营养,然而他“为祖国河山立传”并不是给景物“照相”,而是给景物“升华”。他说:“吾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见此景也。”这正是可染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描绘祖国河山是“以心为主,以笔为辅,默识于心,蕴养久之,手中之物已非眼中之物矣”。他的山水雄浑朴茂,令人称绝,恰恰贵在这里。
“不与照相机争功”印
此印恰点出画家的艺术追求,生动别致。有一幅李可染55岁时在广东从化温泉宾馆所画《钟馗嫁妹图》,馗重墨,妹淡色,馗在右,妹在左稍靠后,兄妹二人并立于画中央偏右处。观此画,不难看出李可染设色一黑一白,一浓一淡,以此反差,衬出馗之魁伟,妹之媚柔,凑其墨趣,故题“戏写此图”。真不枉戏写,大有时下老少皆宜的“卡通”意味。这别开生面的《钟馗嫁妹图》岂不是“不与照相机争功”的诠解?
白发学童
师牛堂
师牛堂
在精微
李可染绘《牧童看山图》,上钤“可染”、“孺子牛”、“陈言务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