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的出现

“黄泉”的出现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武姜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名段。武姜偏爱段,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段为继承人,但武公一直没有答应。武公去世后,寤生即位,他就是郑庄公。这时武姜又向庄公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二儿子段,作为段的封地。

庄公对此非常犹豫,他很为难地对母亲说:“制这地方形势险要,虢叔曾死在那里,所以这个地方不能作为封地,至于其他的地方倒可以按您的要求办。”

武姜听后,又要求把“京城”封给段,庄公只好答应了。从此段就住在了京城,人们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没多久,京城太叔不安分了,他要把京城的城墙加高。消息传出以后,大臣祭仲劝庄公说:“按先王的制度,地方上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高多了,不符合祖制,您怎么不制止呢?”

庄公听罢,摇了摇头说:“姜氏要这样,哪能不这样呢?”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会有满足呢?如不早作安排,蔓延起来就不好办啊!”

庄公冷静地说:“多干坏事的人,会自己垮台的。”

段见没有人干预,胆更大了,他又挑唆边境的少数民族依附自己。庄公得到了情报,但还是忍耐着。

不久,段又储备粮草,招兵买马,准备以母亲武姜为内应发动叛乱。对这情况庄公都清清楚楚。这时他对大臣们说:“现在,可以动手了!”于是下令平叛,京城的人民纷纷拥护庄公,段极为孤立,很快段的叛乱失败,只好狼狈地逃往国外。

庄公粉碎了弟弟的叛乱后,对一直纵容叛乱的母亲武姜很气愤。他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意思是说,不到死后,绝不再见她!

过了一段时间后,庄公有些后悔,因为姜氏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是自己已经发了誓,作为国君,也不好改变了。

有位叫颍考叔的官员了解庄公的心态后,想了一个办法。一次,当庄公宴请他时,他故意把有的美味食品留起来不吃。庄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吃,他回答说:“家中有老母,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尝过,而您赐的美味,她还没尝过,请允许我带给她尝尝。”

庄公听后,长叹了一声说:“您有老母可送,可我没有啊!”

颍考叔问起原因,庄公讲起了自己已经发过誓。言谈间,有些后悔的意思。颍考叔听后,笑了笑说:“您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如果掘地,掘出了泉水,这不就是黄泉嘛!再开一条道,在地道里母子相见,不就应了誓言吗?谁又能说什么呢!”

郑庄公高兴地接受了这意见,他派人挖了地道,在地道里与母亲姜氏见面。从此,母子关系恢复。

“黄泉”这个词就是从庄公的誓言中留下来的。“黄泉”本指地下的泉水,后来引申为地下或者人死后所埋葬的地方。如:命赴黄泉,黄泉之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