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封的“圣”到被封的“佛”

从自封的“圣”到被封的“佛”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作者在奇妙变幻的神话形式中,渗入了对现实的抨击,创造了一种“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也通世故”的表现方式。他最突出的成就则是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是一个反抗英雄的形象。《西游记》详尽描述了他的反抗历程。他是从一块仙石中进裂出来的灵猴,这种无父无母的诞生方式应该说是反抗的开始。

他和一群猴子住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不伏麒麟拘,不伏凤凰管,没有人间君王拘束的生活。这时,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美猴王。

一旦他得知,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阎王老子的生死簿上还有他的名字时,他便决定远涉天涯,云游海角,学一个长生不老。

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是彻底的,并没有因为他在菩提老祖那儿学来了长生不老之术便罢休了。他闹阎罗殿改生死簿,闯龙宫夺定海神针,并把反抗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演出了大闹天宫的动人一幕,喊出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响亮口号,并自封“齐天大圣”,体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

可是孙悟空的反抗却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失败。他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压在五行山下。迫于如来佛所代表的统治势力,他只好跟随唐三藏去求取真经,以期修成正果,达到被封为佛的目的。这时孙悟空已失去了彻底反抗的精神。尽管取经路上,他仍和形形色色吃人害人的妖魔精怪做斗争,但却常常因为它们是哪位菩萨的坐骑,或是哪位神仙的小童而放一马。他自己也时时在唐三奘的紧箍咒下不敢越雷池半步,行动完全纳入了统治者规定的活动范围中。

孙悟空的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人民理想和愿望的化身,他的身上寄寓了古代人民反抗压迫、征眼自然的强烈愿望。但他的反抗斗争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把皇帝从宝座上赶下来,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西游记》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作者受封建宿命论思想的束缚,找不到其它出路,只能让孙悟空由自封为圣,到被封为佛。这虽然并不影响人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喜爱,但毕竟是一个遗憾,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