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失计杀晁错

汉景帝失计杀晁错

西汉时的晁错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早在汉文帝在位时,他就多次谈论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分封诸侯的事,并提出过更定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全部采纳,但对他的才能还是肯定的。景帝即位后,继续采取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决心要把国家治理好,晁错又得到景帝的赏识,视其为“智囊”,将他由内史提升为御史大夫。但是,丞相申屠嘉等人却对他有怀恨之心,总是想办法整治他。一次,因为内史府从东门出入不方便而在南面另开一个门,申屠嘉便上奏皇帝,说晁错“擅凿庙垣”,请求将他“下廷尉诛”。景帝说:“那不是庙垣,没有触犯国法”。申屠没有达到迫害晁错的目的,事后他后悔地说:“我做错了,不应当先请示后杀他,如果先把他杀掉再去请示就好了。”

晁错一生中杰出的政治见解,主要在于他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诸侯割据,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诸侯王和朝廷的顽固势力对晁错恨之入骨,想方设法将他置于死地。那时,汉朝共有二十二个诸侯国,土地多集中在他们手中。如齐王有七十多个城,吴王有五十多个城,楚王也有四十多个。诸侯闹割据,一来免不了要发生战争,二来对发展生产也很不利。晁错曾对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治罪。先帝送给他几杖,原来是宽大为怀,希望他改过自新。哪知道他反倒越来越狂亡自大,不受朝廷管束。他还招兵买马,准备造反。眼看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还是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土,限制他们的发展。”景帝说:“好是好,就怕削土会引起他们造反。”晁错说:“诸侯要是存有造反之心,削地要造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等将来他们势力更大了,造起反来,那祸患也就更大了。”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和限制诸侯王的措施。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怀有政治野心的吴王刘濞借着削地的因由,以“杀晁错、清君侧,救护刘氏天下”的名义,煽动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七个诸侯国,兴兵造反。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景帝被吓昏了头脑。朝廷上有几个妒忌晁错的人都说七国发兵完全是为了晁错一个人。此时晁错正和他商量派兵出征,景帝已无心听取晁错的良策。有个叫爰盎的大臣对景帝说:“吴楚七国反,用意很明白,就是反对晁错剥夺封邑;为今之计,只有恢复他们的故地,而把晁错杀掉,自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景帝默不作声,想了想,然后说道:“如果真能象你说的那样,我自然不会因爱惜晁错一人而得罪天下。”之后,又有人上书景帝,劾奏晁错“亡臣子礼,大逆无道”,请求判处他“腰斩”。在奸佞的蛊惑下,汉景帝对局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忠心耿耿的晁错惨杀于东市。

汉景帝杀掉晁错,实在是严重的失计。吴王刘濞本来一心要当皇帝,杀了晁错,仍不接受让他退兵的诏书。参加平定吴楚之乱的谒者仆射邓公回朝报告军事情况,景帝问他:“你从军队里回来,是了解情况的,吴楚听说我己把晁错杀掉了,会就此罢兵吗?”邓公说:“不会。吴楚蓄谋反叛,己经数十年;什么反削地呀,要诛晁错呀,都只不过是借口而己。经此一事,从今以后,我看再也无人敢在你面前说话了。”景帝说:“那是何故?”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过分强大,弄得朝廷无法控制,所以主张削弱他们,使朝廷得到尊重,这实在是万世之大利。建议被你采纳了,还没有施行呢,他自己却被你杀掉了。你这样做只能起两个作用,对内来说吓得忠臣再也不敢开口;对外来说等于代替诸侯报仇雪恨。”景帝不禁喟然长叹说:“你说得对,我对这事也很悔恨。”然而,此时晁己魂归天国多时了。

汉景帝在历史上也堪称一位小有作为的帝王。他在当朝之际,减轻税赋,减少官差,才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他未能洞察吴楚七国叛乱的实质,误听谗言而草率诛戮大臣,实在难逃昏暴之责。作为执政者,必须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抓住问题的实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别是在形势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更不可被奸佞之言、无知之见所左右。汉景帝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且对臣下采取薄情寡义的实用主义手段,进行诛杀,可见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臣下是多么的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