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砍掉了《巴尔扎克》的两只手
罗丹(1840—1917)世界闻名的法国大雕刻家。他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划时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宏大,注意刻划人物内心世界。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那种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革新精神。他的作品使得衰落了几个世纪的欧洲雕刻艺术重新恢复振兴起来。在他创作的艺术形象感召下,不少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把雕塑引入二十世纪丰富多彩的境界。他的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
《巴尔扎克》是罗丹最有影响的杰作之一。作品是受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于1891年开始塑造的。合同规定一年半完成,而罗丹却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为了塑造巴尔扎克的形象,罗丹煞费苦心。原来巴尔扎克长的其貌不扬,显然用写实手法来为他造像是不宜的,而任何理想化的表示崇敬也无济于事。因些罗丹决定在不掩饰巴尔扎克容颜的前提下,着力刻划这位作家精神特质的美。罗丹说:“我试图表现巴尔扎克过人的旺盛精力,坎坷的生活无止境的挣扎和伟大的毅力和品德。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为此他阅读了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走访了他的家乡,搜集了所有的资料、照片,寻找了熟悉巴尔扎克的人。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罗丹的想象力不断丰实,习作草图不断增多,他前后设计了十七个巴尔扎克塑像,还作了七个裸体像,最后才完成1897年定型的那个粗犷的雕像。
面对着罗丹创作的这尊《巴尔扎克像》,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位大作家充满激情的创作情景:巴尔扎克身披宽大的睡袍,身躯微微后倾,高昴着雄狮般的头颅,正在凝神思索,种种幻象在纠缠着他,使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神游于艺术创造的瑰丽世界中。也许,他马上就会扑向书案,抓起鹅毛笔,听凭泉涌般的激情支配,写新的感人的篇章。也许,他将久久的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更精确地塑造新的生动形象。罗丹在这件作品中,大胆地吸收了绘画因素,以新的手法,大大丰实了雕塑的语言。作品以其自由的手法,大胆的表现,整体的和谐,令人惊异不已。
在《巴尔扎克像》上,罗丹着力传达的并不是外形的肖似,而是要着重表现巴尔扎克创作的热情、战斗的意志、伟大的气魄,充满艰辛的生活。一句话,罗丹想塑造出这位要用笔征服世界的伟大作家的活生生的灵魂。
在创作《巴尔扎克像》接近完成时,罗丹的几个弟子纷纷跑来欣赏老师的新作。他们边看边议论,都夸奖老师把巴尔扎克的神态作活了。其中布尔德尔更是赞不绝口,他死死的凝视着“巴尔扎克”的一双手,认为塑造的十分精彩,令布尔德尔叹服。其他弟子也对这双手特别感兴趣,一致认为雕的太成功了。在几个学生议论的时候,罗丹一直在旁边认真听着大家的每一言,当他听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夸奖这双手的时候,罗丹的脸色开始变了,突然,他拿起一把鎯头向巴尔扎克像冲了过去,几下子就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给敲了下来,学生们都惊呆了,一位弟子壮着胆子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这双手塑的不是很好吗?罗丹严肃的回答说:“正因为这双手做的最好,我才把它敲下来!我创作巴尔扎克塑像,是希望欣赏者通过作家的面部表情及全身的动态来了解他的性格,他的特点。如果一双手就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这尊雕像的意义就全变了,这不符合我创作的意图,这怎么能行!”
这件事反映了罗丹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都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的割舍、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