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珍珠的遗憾

痛失珍珠的遗憾

《韩非子》所载“买椟还珠”的故事当为大家所熟知。故事说有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为了招徕顾客,他用木兰做匣子,用桂皮花椒把匣子熏得很香,匣子的外面缀满了五颜六色的装饰物,郑国人买了装珍珠的匣子而将珍珠退还给了楚人。另有一则“沧海遗珠”的典故,是说唐朝的狄仁杰考中了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调任汴洲参军,被吏诬告。闫立本一见,惊异狄仁杰的才能说:“你真是可以称作沧海遗珠啊。”还有一则“明珠暗投”的典故,见于《史记》,是说把明月珠、夜光壁在黑夜里投放到道路上,人们没有不按着宝剑面面相的,为什么呢?黑暗之中很难寻找啊。这三则典故都与珍珠有关,有的痛失了珍珠,有的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珍珠,可谓世间贵重的宝物,人人见之无不喜爱,但世间“买椟还珠”、“沧海遗珠”、“明珠暗投”的事例却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其一是要识货。世间的事物(货)无不具有外在和内在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用途和价值。有些贵重物品更具有独有的特征和重大的价值,对各种各样的“货”就有个识别的问题。要能识“货”,一是要有对“货”的知识,二要有识“货”的经验和本领。而“货”里有时掺杂着假货,这就更需要有鉴别真假“货”的本领。否则不但不识货,还会造成“买椟还珠”、“沧海遗珠”的失误和遗憾。其二是不为假象所迷惑。有些“货”可能在外观上有某些缺陷,或者并不引人注目,或者人为地被扭掩盖等,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些“货”的真正价值。这样看“货”的人就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披沙见金,不为假象所迷惑,不产生“买椟还珠”那样的失误,要像闫立本一样,排除官吏对狄仁杰的诬告,而把狄仁杰这位“沧海遗珠”“捡拾”起来,委以重用。“明珠暗投”中的黑夜,不过也是个假象,如果勇往直前,那投放到昏暗道旁的明珠说不定可以到手呢!而象典故中的那些人裹足不前,那么明珠确乎就真的“暗投”,水无出头之日了。其三,爱惜人才至关重要。杰出的人才和珍珠一样,值得人们倍加爱惜。这三个典故失掉珍珠的遗憾自然使人联想到人才的埋没和浪费。失掉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比失掉珍珠其损失还大。不要再干“买椟还珠”的傻事,不要“沧海遗珠”,也不要使“明珠暗投”,应该使珍珠般的人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发挥他们的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