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不可缺
晋朝刘寔字子真,平愿高唐(古地名,今山东省禹城县)人。刘寔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洁身清己,行无瑕玷”。但是,在教育后代方面,他却是失败的。
刘寔幼年,家境贫寒,他靠编织牛衣为生。但他酷爱读书,往往一边编织一边诵读。刘寔一生,任职很多,但他始终清明正直,所以威望极高。他每次回乡省亲,众父老总是远接高迎,备酒款待。对于大家所提的要求,刘寔历来属守两条原则:一是慷慨解囊,尽力援助;二是绝不违法妄为,滥用职权。
然而,刘寔的儿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完全违背了他为人处事、为官从政的准则。
刘寔前妻卢氏,生子跻。卢氏死后,刘寔恶迹更甚于其兄。晋武帝咸宁年间,刘寔出任尚书,但刚一到任,就因次子刘夏犯了贪污罪而被免职。后来刘寔拜大司农,又因刘夏的贪赃行为而摘掉乌纱帽。
对于这两次不幸遭遇,刘寔甚感委屈,他觉得,作为父亲,自己并没有忘记和放弃教育子女的职责,孩子们为何不争气呢?被革职的刘寔,闷闷不乐地又一次返回故里,在众父老面前,他袒露心曲道:“刘寔虽然糊涂,有两件事是不敢忘的。作为人臣,不敢忘忠;作为人父,不敢忘教。我的所作所为,从不越轨,从不徇私,既是作为臣的本分,又是为了给两个儿子作出表率。我的言行举止,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我有什么办法呢?”
父亲德高望重、耿介清廉,不失为好父亲,但儿子却贪赃枉法,不肖之至。刘寔为此而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刘寔的认识是片面的。他误以为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只要注意身教就可以了。家长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当然是重要的,“朱赤墨黑”,“耳濡目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还必须时时进行言教,从理论上为他们阐明是非和曲直,使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的行动才可以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