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志丧失都城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联军攻占了仅距北京城东20余里八里桥。消息传到北京,清廷上下皆大为震惊,咸丰皇帝立即命其六弟恭亲王奕沂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并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竖立白旗,知照英、法联军“停兵待抚”,自己则于9月22日带着皇妃等逃奔热河。奕沂向来畏夷如虎,此时只想委屈求和。他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英、法联军经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伤亡很大,部队疲惫,兵员粮弹均需补充,因而立即同意恢复谈判,借以争取时间,做好进攻北京的准备。谈判进行了半个月没有结果。英法联军在这个半个月中得到了休整,然后向北京城进攻。10月5日,英法联军的先头部队向城北安定门、德胜门附近逼进。经张家湾、八里桥之败,守卫北京的清军已成惊弓之鸟,“马队则望影而逃,步队亦闻风而窜,以致逆夷如入无人之境”。坐镇圆明园的奕沂等人急忙逃往常新店(今长辛店)。英法联军一部由黄寺、黑寺直趋西北,进攻圆明园。僧格林沁等部清军向京城西南溃逃,守卫圆明园的步军统领中营官兵约两千人也逃散一空。侵略军不战而入圆明园。英法联军限令清廷于10月13日中午将安定门交给联军把守,否则即行攻城。城内的清廷大臣们丝毫不敢违抗,如期开门揖盗。英法联军遂不折一矢,不损一兵,安然进入北京外城。10月17日,英、法公使再次照会清廷,要求签字换约,并借口俘虏问题,要求赔偿英国白银30万两、法国20万两。奕沂全部予以答应。18日,英法联军在抢走大批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后,为销毁罪证,竟放火烧毁圆明园,使这座闻名世界的壮丽宫苑化为废墟。清廷完全屈服于英、法侵略者的武力威慑,于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其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是一座坚城,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外城、内城均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城内有守军13万3干余人,仓谷钱粮均有储积。城外有马步军万余人。以及由各省赶来的勤王之师6500余人,并且,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还在陆续赶来。虽然事前缺乏防御准备,但只要清廷上下具有誓死坚守的决心,认真筹划战守之策,激扬士气,稳定人心,完全可以据城一战,守住北京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皇帝先逃,留守北京的大臣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根本不进行任何的抗击准备,拱手交出安定门,服服贴贴地在屈辱的条约上签了字,使近代的中国又增加了一条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