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作家郑廷玉

元代杂剧作家郑廷玉

郑廷玉,生卒不详。元代戏剧史学家和戏剧评论家钟嗣成,在其著名的元代杂剧史专著《录鬼簿》 中,提到郑廷玉的生平时,仅仅只有三个字: “彰德 (今河南安阳市)人”。《录鬼簿》的成书年代是14世纪30至50年代,因此可以推断郑廷玉是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

郑廷玉的杂剧著作已知的有22种,流传至今有5种。它们是描写奸情兼宣扬迷信的杂剧《布袋和尚忍字记》、演绎历史故事的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描述公案故事的杂剧《宋上皇御断金风钗》、《包待制智斟〈后庭花〉》,以及刻画财主吝啬与狠毒的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等。

在郑廷玉流传下来的这几部比较著名的杂剧中,突出而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以及对贫富不均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恨之情。如《布袋和尚忍字记》,写的是“汴梁城中第一个财主”刘均佐,一次过生日时,弥勒尊者奉佛命化为布袋和尚来度化他,在他手上写了个“忍”字,自此再也洗擦不掉,有一次他失手打死了乞丐刘九儿,布袋和尚立即批评他这是缺乏“忍” 的表现,并极力劝他出家修行。刘均佐出家修行不久,听说妻子在家耐不住寂寞已经与人私通,便立即提起大刀去捉奸,出乎意料的是与其妻通奸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布袋和尚,他正要举刀往下砍时,忽然看见刀把上出现个“忍”字,布袋和尚马上又批评他不能忍,并逼着他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同自己一道返回寺庙修行。刘均佐再度回到寺庙中修行期间,无限惦念家中的财产和妻子儿女,一会儿梦见与妻子儿女拥抱后,把他们身上印满了“忍”字; 一会儿又梦见布袋和尚与其妻子在一起亲热的情况,他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心“揣着个羞脸儿还乡”,再不参禅宗听讲经了。刘均佐到家后才赫然发现,他在寺庙里修行的三个月,人世上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家产、妻子儿女都没影踪了,他绝望之余,想到了自杀。恰在这时,布袋和尚又出现在他面前,说他是上界罗汉转世,“今日个功成行满,返本朝元,归于佛道,永为罗汉”。赤裸裸地宣扬了一种宿命论思想。

再如《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写的是“幼年间父母双亡,别无甚亲眷”、“又无房舍又无田,每日城南窑里眠”的曹州穷汉贾仁,一天百般在佛像面前祈求福禄,圣帝便命增福神暂将财主周荣祖家的富贵,借给贾仁享用20年。失去富贵的周荣祖,一次为大风雪所困,无奈将儿子卖给已经做了员外的贾仁。在成交过程中,视钱如命、吝啬成性的贾仁,用欺骗的手段,仅以两贯钱便骗买了周荣祖的儿子,并收为继子。贾仁的门馆先生陈德甫看不过去,就自己支取了两贯工资送给周荣祖。20年后,贾仁患了病,儿子贾舍 (即原周荣祖之子) 为他到东岳庙烧香祈福消灾,恰好周荣祖也到了东岳庙,因相貌大变,父子不再相识,已经穷困潦倒的周荣祖,受尽了有钱的儿子贾舍的气。后经门馆先生陈德甫介绍、引见,才使周荣祖父子重新相识,接着又取出贾仁生前的窖藏银子,银锭上有周荣祖祖父的印记,贾仁不过是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20年的看钱奴而已。剧中的所有人物都在不可知的命运中,完成了神灵的安排。作品着力宣扬了神佛的无穷威力和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但是,这个杂剧对财主们那种狠毒与吝啬特征的刻画,却是很有代表性、很成功的。如贾仁买子和贾仁病危两个情节,都对贾仁艺术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他买周荣祖的儿子时舍不得花“恩养钱”,狠了几次心才掏了两贯钱。周荣祖不答应,他便诬赖人家反悔,要罚周荣祖1000贯钱,临了硬把周荣祖推出门外,还放出恶狗去咬周荣祖。贾仁不仅在办理大事上坑扣拐骗,即使在一些日常琐事上,也是能沾就沾,如他在病危时对儿子说: “我儿也,你可知道我这病是一口气上得的。我那一日想烧鸭儿吃,我走到街上,那一个店里正烧鸭子,油渌渌的,我推买那鸭子,着实的挝了一把,恰好五个指头挝得全全的。我来到家,我说盛饭来我吃,一碗饭我咂一个指头,四碗饭我咂了四个指头。我一会儿瞌睡上来,就在这板凳上, 不想睡着了, 被个狗了我这一个指头, 我看了一口气,就成了这病。”在他临危时还交代儿子,不要买好棺材: “我的儿不要买。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的什么杉木柳木,我后门头不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了。……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已经穷困潦倒的周荣祖对财主们的那段臭骂,实在是道出了所有的穷苦百姓对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的愤恨与诅咒:

似这等无仁义愚浊的却有财,偏看俺有德行聪明的嚼齑菜,这八个字穷通怎的排? 则除非天打算日头儿轮到来。背发疔疮是你富汉的灾,禁口伤寒着你这有钱的害,有一日贼打劫火烧了你院宅,有一日人连累抄没了旧钱馈。恁时节合看锅无钱买米柴,忍饥饿街头做乞丐,这才是你家破人亡见于败。

郑廷玉的杂剧,尽管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但是,他却取材广泛,有的取材于穷苦的民众生活,有的取材于奸杀谋财的公案,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特别是郑廷玉杂剧中一些辛辣、讽刺、幽默的文字,更是堪与享誉文坛的《儒林外史》相媲美。明人朱权在其所著的 《太和正音谱》中,评价郑廷玉杂剧作品的艺术成就时用了 “佩玉鸣銮” 四个字,意思是说郑廷玉的杂剧文字典雅,声韵和谐。从上边所引周荣祖痛骂财主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朱权的评价还是相当准确、允当的。

元代杂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黄金时期,整个剧坛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有名可考的剧作家达80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剧本达500余种,现存剧本有160多个。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等杰出的剧作家。元代前期的大都(今北京市),后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都是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其它如山西的平阳、山东的东平、河南的彰德杂剧艺术也十分活跃,这些地方自然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杂剧作家,郑廷玉就是这支杂剧创作队伍中颇有名气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