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原文与翻译、赏析

《燕山亭》原文与翻译、赏析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xiāo消):晶莹如冰的薄丝绸。②轻叠:《全宋词》等作“打叠”。③淡着:《全宋词》等作“冷淡”。燕脂:即胭脂。④靓(jìng静)妆:艳丽的妆饰。⑤蕊珠宫女:仙女。⑥问:《全宋词》等作“闲”。⑦无据:不足凭。⑧和:连。新来:《全宋词》等作“有时”。

【词大意】 杏花瓣好像晶莹纱,将它精心裁剪、层层叠起,再把胭脂淡淡搽。新颖妆饰惹人夸,色艳香浓似娇娃,天上仙女被羞杀。转瞬凋谢没办法,又无情风雨交加。院落凄凉好愁苦,已过了几个春暮?

重重离恨欲寄出,双燕何曾懂人语。天遥地远漫漫路,隔山隔水无重数,不知故宫在何处。怎能叫人不思虑,有时梦里曾回去。梦中之事靠不住,近来连个梦也无!

【赏析】 此词又题作《北行见杏花》。所谓北行即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后,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和一年前被禅让继位的钦宗赵桓,并将其父子及后宫、旧臣等数千人押送入金。此词系作者到北方后见杏花而作。

杏花是早春二月北地随处可见的花木,其特点是盛开时十分秾丽娇艳,但却经不起风雨,容易凋谢。或许正是杏花的这一特性诱发了作者的下述身世之感:据《贵耳集》记载,宋神宗赵顼曾在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端庄),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后主来谒,所以文彩风流。又或因赵佶被俘受辱与李后主相似,论者多以赵、李对比。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其大小固不同矣。”这里撇开对李煜评价偏高不说,王氏认为《燕山亭》系“自道身世之戚”尚中腠理。

前三句系体物之笔,“冰绡”是晶莹如冰的细纱,把这种细纱巧加剪裁,轻轻地层层叠起来,再给它均匀地涂上一层淡淡的胭脂,这不就是一幅杏花的工笔画吗?在这里作者发挥了他作为画家和词人的双重技艺,所以把他看到的杏花写得维妙维肖、生动细腻。这满树的杏花不仅花瓣美观、色彩鲜艳,而且通体溢香,酷似一个个改换成新妆的后宫佳丽,她们比天上蕊珠宫的仙女还要好看。然而“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这两句既通物理、又近人情的词句缀在这里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切合杏花容易凋谢的物性;二是与作为降虏的作者的心理相绾合;三是这些比仙女还漂亮的“靓妆”者,不正是那一千多名与作者一样作了俘虏的后宫嫔妃的形象吗? 由杏花的飘零想到如花嫔妃的风流云散,怎能不使这位由人上人变为阶下囚的太上皇感到“愁苦”呢! 上片结拍的“问院落”二句是拟人法,受到“无情风雨”摧残的杏花不禁向着凄凉的庭院发问:几番春暮、几度飘落?! 从这种语气推想,作者被囚于某一凄凉的院落已经好几年了。据史书记载,赵佶在金之五国城(今属黑龙江)被囚八年,遂卒于此地。这首词有人说是徽宗绝笔。

下片着重抒发“故宫”之思,主人公想把这种思念托付冬去春来的双燕带回故国,但是尽管 “这双燕”往返于 “故宫”北地多少次,由于它们不解人语,没有把他对“故宫”的思念带去。不过,也难怪,五国城与汴梁相隔 “万水千山”,又知“故宫”在哪里呢?“离恨”无法“凭寄”,只有“梦里”曾经回到“故宫”旧地。然而此词的“极凄惋”(杨慎《词品》卷五)之处还在后面,即“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此二句意谓梦境本不足凭,可是近来连这样的梦也没有做,所以贺裳《皱水轩词筌》说此句比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其情更惨”,并说“此犹麦秀之后有黍离也。”这里所谓的麦秀、黍离,是指由《诗经·黍离》篇所生发的对于亡国的慨叹。赵佶尽管是一个有名的昏君,但在他饱尝了囚徒之苦后,为其身世飘零和国破家亡能够叹息,对这样一个人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