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原文与赏析张磊原创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玉兔云何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咏月词,在历来中秋词中别开生面。它想象奇特,新颖瑰丽,抒发了词人对以月为代表的美好事物的深切关念,情韵别致。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可怜”即可爱,起句由“可怜”带动全体,因此而生发出一连串的疑问:皎洁可爱的月亮,今夜将向何处?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世界是她的归宿?漫漫宇宙,单是浩荡长风为她送行?月亮原无把柄,她是如何挂在空中?嫦娥到现在还未出嫁,是谁强把她留在身边?听说月亮在漫长的旅途中要穿过海底,辽阔的海洋里,长鲸作恶,横冲直撞,是不是会把月里的琼楼玉殿触破?虾蟆不碍事,它会泅水,但玉兔怎么办?它怎会游泳?倘说这一切都不碍事,那为什么月亮会由圆而缺,渐渐地变成弯钩……显然,这一连串“天问”,无不关系到象征光明、纯洁的月亮,以及月宫里一切美好事物的安危,深切体现词人对它们的一片痴情。虽说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即“地动说”)、阿波罗宇宙飞船也登上了月球,这些问题已不复存在,但至今人们还是饶有兴味地欣赏这首词,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解说天体运行之类的现象,而是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念之情,因此长期以来它的艺术魅力不曾稍减。

这首词全然仿效《天问》,一问到底,从深究穷问中,体现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痴情和执著精神。这种写法,在唐、宋词中可谓独树一帜。“屈原放逐,忧心愁悴……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写愁思。”(王逸《楚辞章句》)他一口气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怀疑传统的大胆进取精神和热烈奔放、不可羁绊的思想性格。辛弃疾《木兰花慢》仿效《天问》,一问到底,令人也仿佛见到活跃在他身上的勇于探索和不可羁绊的性格。这首词证明:辛弃疾确乎是词中缚不住者。词从可爱的月亮将归何处问起,依次问及月中姮娥、玉殿琼楼、虾蟆玉兔……最后又归结到对月亮圆缺的关念,由总到分,最后又由分到总,打破了词上下片有所分工的界限。全词一气直下,似乎放浪不羁,实地里是有放有收,章法严谨,于纷繁中见层次,舒展中见精致,耐人赏玩。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问月,曰: “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