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柳永》原文与赏析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柳永《少年游》除了这一首写到“长安古道”,还有一首还写到“参差烟树灞陵桥”,证明柳永确实西行到长安。据明代万历间编的《镇江府志》卷三十六,记宋时柳永墓被无意中发掘,发现其侄子写的墓志铭中提到,柳永曾被仁宗召至阙下,授西京灵台令。宋时以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但有时也依汉唐旧称,称之为西京。不过柳永出任西京灵台令而宦游长安,年龄至少已经是五十开外了,这首词中感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描绘离京后的萧索境况和于长安大道中踽踽而行的孤寂心情,透露出一种心灰意冷的迟暮之感,正是他暮年漂泊的写照。

首二句,作者以“马”和“蝉”的情态表现自己郁闷烦乱的心理,借物写人。长安古道上疲乏的马在迟缓无力地捱着步子。这里的“迟迟”与“悠悠”不同,而是一种无精打采的懒散的样子。这种懒散是作者徘徊失意之情的反映。“高柳乱蝉栖”之“乱”,则是作者烦乱心境的写照。有的本子这句作“乱蝉嘶”也可通。这两句,采用了移情的手法,为了表现自己的失意,落墨于“马”,“蝉”,以它们作为影子,反照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接着两句,写景自近而远。“夕阳岛外”有的本子作“夕阳鸟外”,写日之落,说明作者已长时间的容与不进,以至日薄西山。“夕阳”,往往是文人失意之情的伴随物,“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沉”,岁月已逝,老大功业无成,能不兴悲?“目断四天垂”,更唤起他一种空旷感,一种孤独感。一片郊原如此广大,无边无际,匆匆赶路的一个过客,却如此渺小,如此孤独。夕阳沦落已足撩起作者的怅叹,加上四周旷远迷茫,唯有秋风相傍,更不由得引起无限伤感。

上片处处写景,无一字直接抒怀,但景中藏情,含而不露。下片一着笔就发出慨叹:“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其实,云无所谓归不归,但在作者的眼里,仿佛它有始终之地,可兴可止,而自己却欲投止而无处,竟不如飘忽之云。“前期”是指与怀念的故人重逢的日子,犹云“归期”。“何处是前期”,抒发了欲归无由的怅惘心理。“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去”,别本作“少”,似乎更合理些。因为“去年时”,表示的时间间隔较短,柳永年近五十才考取进士,而怀有“狎兴”交结酒徒,已不是他中进士前夕的生活常态,“狎”、“酒”变得“生疏”与“萧索”,应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变过程,故作“少年时”似较适合。作者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对比。“少年时”,他熟悉许多的歌妓,写了为数不少的表现“狎兴”的作品,尽管那时他也有无法实现抱负的郁闷,但“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因此,并不十分伤怀,而且狎玩之余,还有酒徒相伴,痛饮寻乐。如今,年华陡增,既无心于狎妓中寻暂时之乐,而昔日的酒徒们又各自一方,两种聊以娱情的生活方式都不复存在,当然“不似少年时”了。字里行间,深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柳永是一位长于慢词的作家,对慢词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但他的小令也毫不逊色。这首《少年游》就通过移情、比兴等手法,较好地表达了落魄失意、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