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零陵郡次新亭|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之零陵郡次新亭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

这是范云在齐建元年间从建业出发,赴零陵内史任途中止宿新亭时写的。零陵郡,在今湖北零陵县北。新亭,在今南京市南。

止宿新亭时,范云与一些友人会晤。谢眺还写有《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诗中除了叙别情外,还希望范云大有政绩,深得民心拥戴。将别的友人,未来的政业,这些正是范云“次(暂住)新亭”时,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些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折射进他在新亭眺望江景的诗中来。诗中正是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

全诗六句,可分二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情,即借眼前景致抒发内心的感慨。

本诗写景,善传神韵,多画龙点睛之笔。如:写景四句,点睛之笔全在各句最后一字。例如, “江干远树浮”, “江干”、 “远树”只是罗陈景观而已,但一个“浮”字,就把客观上,由于光线折射而产生的朦胧动荡感觉、主观上,由于江水流动而产生的浮动错觉,写得十分生动。入神一想,似乎连自己也要飘起来。张僧繇点了眼睛的龙飞起来没有,谁也没看到;范云这个“浮”字,硬是把江岸、远树写得动态横生,可是有目共睹的。其他各句,最后一字也各具其妙。如“天末孤烟起”的“起”字,使画面更显得静谧。孤烟冉冉而起,更衬托出江天的幽远宁静。这叫作一动衬一静。沈括在谈及“动中有静”时,举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例子,大抵与此类同。范云的这两句诗,一句写动,一句写静,都是由最后一字点化而来。这正说明,他炼字的功夫是很深的。

范云写景,整体感强。他不是孤立地一个个地描绘景物,而十分注意景物间的呼应与联系,因此,画面浑然一体。

范云在写景的这四句里,运用了差不多类同于数学的排列、组合方法,先写江干、远树如何;次写天末、孤烟如何;然后是江与天组合;继后是烟与树组合。

“江天自如合”, “合”字写出水碧天蓝,水天一色的江南秀丽风光。 “烟树还相似”, “似”字写出“烟朦胧,树朦胧”的远眺景观。妙就妙在, “烟”是“起”的, “树”是“浮”的。 “烟树还相似”,不仅仅是指“朦胧”之感,更兼指“浮”与“起”之感。远树朦胧如烟,孤烟又朦胧如树,树在“浮”,烟在“起”,烟、树若临风飘举,真是美不胜收。

这三、四两句写景,是一、二两句“横向联系”的结果,这种联系,充分发掘了自然景物内在的美。

范云写了这么一幅广阔的江天远眺图,却只用了四样“道具”,即江、天、烟、树,真是一幅大写意画。写意画,并不着眼于细腻刻画,而是抓住特征,几笔写来,给人潇洒的美感。范云的诗,也有类于此。

作者感慨亦缘景而发。 “沧流未可源”,沧,青绿的水色。沧流,即指大江。 “沧流未可源”,指大江浩浩荡荡,不能穷其源。作者去零陵郡赴任,系溯江而上。 “未可源”,则极言大江茫茫,前路遥遥。 “高颿去何已”,颿,同帆,这里借代指航船。已,停止。借指抵达目的地。用白话说就是“什么时候才到站哪!”江源之远,舟行之久,颇使人心焦。

谢脁在新亭赠诗,有“广平听方藉”句。 “广平”指晋广平太守郑袤,他任上政绩卓异,郡人爱戴,临去,百姓慕恋涕泣。谢脁句意是,希望范云将如郑袤任职广平那样,声名藉甚。亦是勉励之语。范云本有大志,倘新亭的友人殷勤劝勉,岂不是更加着急!因此, “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倒有点象曹操《短歌行》里那几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它们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焦虑。

这首写景部分,其调子是旷远迷茫的。这大概也是一个有志气的正去赴任的官儿的心境吧。一切都还在未知之中,从何做起,大概也有点旷远迷茫吧。

“天末孤烟起”,恐怕也折射了一点淡淡的孤寂心境吧。调到外地去,老朋友见不着了,岂不成了“天末孤烟”!

这首诗,文字淡远,意境深邃,读来让人兴味盎然。

顺便提一句,范云任零陵内史后,《梁书·卷十三范云传》载:“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政绩不错,却也不枉他“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上任前在江边着了一阵子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