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老马
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
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
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
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风尚,但至南朝梁陈时代,最高统治者腐化堕落,沉溺于醉生梦死的酒色宴乐之中,哪里还会想到赡养老人、尊崇有战阵功绩的老臣呢?沈炯见此情景,不禁慨然命笔,写此《咏老马》诗篇,是很有针对性和积极意义的。
本诗以马喻人,诗人以对老马的高度评价来说明对饱经戎马征战或饱受生活风霜的老人应该尊崇和赡养。
“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戎,战争。《左传·僖公十五年》: “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戎阵,即战阵。东西,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即指各地。《楚辞·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开头,省略了主语“老马”。这两句说,从前参加东征西战,老马曾在各地奔驰,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这就简括地点明了老马的战绩,为下文细叙具体的战绩作好了铺垫。
“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一日行千里的马是良马。《史记·赵世家》: “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三,代表多次或多数。《左传·定公十三年》: “三折肱,知为良医”按王裳《知新录》: “三折肱知为良医,谓屡折其臂,能参考其方之优劣也。”频,连续多次。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伤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说河水很冷,经常渡河伤及马骨。老马的战绩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中间四句作了细致的描述:它是一日能驰驱千里的良马,常常从几丈深的泥潭中拔腿而出,并连续多次渡河被凉水伤及了骨骼,不停地奔驰翻起霜雪损害了蹄甲。这就为下文的呼吁准备了条件。
“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齿:用以计算牛马的岁数,因幼牛幼马每岁生一齿。《谷梁传·僖公二年》: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亦指人的年龄。《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之齿长矣,不能事人。”年齿,即年岁。暮,晚,将近。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寻途尚不迷,即老马识途之意。《韩非子·说林》:“管仲、隰明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结尾两句说,不要认为这日行千里的良马岁数很大,已到晚年,但它的识别能力还很强,不致迷失道路。这就是诗人呼吁人们都要像伯乐一样认识这千里马老而不衰的巨大作用,不让它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此乃本诗的主题思想,也是作者的迫切希望。当时荒淫无耻的最高统治集团中不但没有伯乐认出它是日行千里的良马,而且以为它年老无用,只能进屠宰场,连一般常马的饲养都没有了,吃不饱, 营养不够,不能尽其天年,只能屈死在马棚里了,见此惨景,稍有良心者能不为之大声疾呼,鸣其不平吗?
本诗通篇以马喻人,一面对久经沙场厮杀或饱受生活风霜的老人表示尊重和推崇,一面对当时腐化愚昧的最高统治者进行尖锐的讽刺和鞭挞,前者明,后者暗,以此来抒发久久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是何等令人快慰而有积极意义呀!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既愚昧又凶狠,偶一不慎就可能招来祸患。本诗采用以马喻人的手法,极为恰当,既生动形象、语言宛转,而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否则,直抒其意,后果就难于设想了。
对仗工整,接近唐诗。近体五言律诗,八句中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相对。本诗第二联中的“一日”对“三丈”, “千里”对“深泥”,都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相对; “驰”对“拔”,两个动词相对。第三联中的“渡水”对“翻霜”, “伤骨”对“损蹄”,都是以名词为宾语的动宾词组相对, “频”对“屡”,两个表数量的词相对。可见本诗的对仗完全符合近体五言律诗的规定,只有个别字句的平仄还不够协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