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③,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⑥。

[注释]

①本篇属 《相和歌·平调曲》。据清人朱乾《乐府正义》,乐府题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声音的地方特色。后世因曲调失传,便只用来歌咏各地的风土人情。燕是汉末魏初北方边域,征戍不绝,所以 《燕歌行》 所写多为伤离恨别之情。

②慊慊: 憾恨不满。

③茕茕: 孤独的样子。

④援,取。清商,乐调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 “短歌微吟不能长”。

⑤星汉,银河。夜未央,夜深而未尽之时。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的夜景,根据古人以观察星象来测定时间的方法,银河见于天顶是初秋的傍晚,“星汉西流”,银河转向西,说明夜已经很深了。

⑥尔,指牵牛和织女,即分别位于银河南北的河鼓星和织女星。辜,罪。河梁,河上之桥。“限河梁”意为银河上无桥可通,古代传说中牵女和织女这对夫妇只能限于乌鹊每年七月七日为他们搭桥相会一次。

[赏析]

曹丕的 《燕歌行》是乐府诗歌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乐府中的七言句最早见于西汉的 《安世》和 《饶歌》,但只是整篇诗歌中的零星点缀。《郊祀歌》是用得较多的一首,最多也不过连用十余句。东汉张衡的《四愁诗》虽然已经具备七言规模,但每段首句都带“兮”字,仍留有骚体的痕迹。梁萧子显的 《南齐书 ·文学传论》在谈到曹丕的《燕歌行》时说: “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光?”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定论,曹丕是纯粹七言诗体的开创者。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

这是一首秋夜思夫诗。用秋景陪衬哀思,在同类题材的诗歌中,可以说是数见不鲜的手法,然而曹丕开头三句浓墨重彩,多层次多角度所状写的秋景却另有一番隽永幽婉的意境: 呼呼萧瑟的秋风透露着悲凉; 纷纷摇落的草木蕴含着凄切; 行行南归的燕雁诱发着哀思,时序迁易,睹物思人。忧心殷殷的少妇因椎心泣血的思念而黯然神伤,羁旅他乡的夫君一定也在为绵绵眷念而忍受煎熬,然而为什么还久游不归?诗人写思归,同时又折射出同样怅然若失的思夫,秋月共见,天各一方,爱心相知,相见时难。拳拳之忱又伴随着无可奈何的惆怅,更增添了这一特定氛围的悲凉和凄惘。

如果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以后三句是写少妇的情,那么“贱妾茕茕守空房” 以下五句则是写少妇的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空房独守,凄苦难耐,不由得泣下如雨,打湿了罗裳。长歌当哭,然而却是泣不成声。诗人从内情到外形的铺陈,既符合内心的悒郁需要向外排遣的事理,又让外形进一步烘衬了内情的创巨痛深,尤以 “短歌微吟不能长” 为精妙绝伦的点睛之笔,读到此处,有谁不为这惙怛伤悴的少妇而感到心灵的震颤呢?

最后四句,诗人的笔触又回到了自然之中,由景生情,以景化情。秋月的柔光,似霜如雪,泻在了思妇冷清寂寥的床头。星河西沉,思妇心底的抑郁溶进了幽深渺远的穹宇。“牵牛织女遥向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是痴迷的哀矜,又是怨愤的诘问。天上人间,同病相怜,怅惘和感愤之余,少妇孤寂的心灵,是否能得到一丝淡淡的慰藉?

全诗的结构恰好是循着自然·人·自然的脉络生成和发展。人类社会,斑驳陆离,五彩缤纷,命运无论是富贵还是清寒、显赫还是卑微,人,毕竟都是从自然中来,并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去。这种文学构想同哲学思考的契合,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曹丕已经深谙这一人生真谛? 如果是后者,那么在诗人缠绵悱恻的沉吟中,或许还蕴蓄着些微旷达超逸的洒脱吧。

对于曹丕,大部分人恐怕都是从那首妇孺皆知的 《七步诗》中获得印象的。为了争权夺利而置同母胞弟于死地的残忍同这首 《燕歌行》 中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诚笃恳挚的同情。相去竟然何等之远! 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多重性的,曹丕自然也不例外,正如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 “于迪脱之外,更加上华丽”,“华丽以外,加上壮大”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 的以 “气”为主的社会时事诗,也有“诗资近美嫒”,(徐祯卿《谈艺录》)“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的男女情诗。至于说帝王的欲念和凡人的性情究竟怎样在同一个人身上统一,它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倒是一个颇为 “诱人的探讨研究课题。但毕竟是我们诗歌赏析的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