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寄太虚上人》原文|赏析

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

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

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

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

用淡雅的语言,细致地描画了一个感应于自然无言之大美和造化合一的高人形象。

首联写主人公太虚上人以山中石洞为居室,少人相依,清静地度着光阴。栖身石洞,反映了太虚上人过着自然状态的生活,在精神上更接近自然本真状态。由于化入自然,所以虽然孤寂,生活中却充盈着一种本于自然和生命的富足。诗人用表面的孤寂、少人相依,反衬、烘托出太虚上人内在精神的自我丰盈。

虽“少人依”,但也不乏有客自远方来。诗人特别强调了客人“携琴”而来,说明太虚上人所交游者,亦雅士也。这样就把太虚上人跟那些深山老林里枯燥无味、心如枯井的修炼者区别开来,表现出太虚上人生活中的情趣。弄琴自然,天籁人籁相和,更显天人合一。

颈联一“逢”字,传达出一种朴素而又不可言喻的禅意。客从远来,主亦外归,平凡之至。然这平凡之中,蕴含着整个生活的全部真相,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更显亲切,更具人间情味。为了表现这一情味,诗人没有把太虚上人神化,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以超然的口吻,写太虚上人“乞食”。食本是俗事,然乞食非常人所能为,则乞食又脱去了尘俗的一面,把太虚上人写得亲切而又脱俗超凡。

颔联以写景为主,以草荣云飞等自然而然之事,表现了天有大美而不言,所言者,唯“青草”“白云”耳。栖身之所,美而自然,烘托出太虚上人心境之澄明、之恬淡,而又盈满整个宇宙之秘密,之欢愉。沉浸在如此平淡而又不凡之境界,除了敞开整个心门,尽量感受,与天道合一外,一切都是多余,故而太虚上人“尽日无言谈”!

于是诗的最后,出现了一幅无声的神奇之图: 一位安详的长者,终日无言无语,静处于无言而又无所不言的自然,一任“岩花落”,满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