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张光厚·五月九日之感言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欲把河山换冕旒,安心送尽莽神州。①
君王欢喜生民哭,都在今朝一点头。
鞭笞绳缚太难堪,一一伤心不忍谈。
读罢全文为痛哭,此何如事竟心甘!
【注释】 ①冕旒 (mianliu):皇帝戴的帽子,此指皇帝。莽神州:辽阔广大的中国。
【鉴赏】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处于极为动荡的境地。1912年3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他就任临时大总统。紧接着他又紧锣密鼓地为复辟帝制作准备。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他竟不顾国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于1915年5月9日签订了日寇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屈辱条约的签订,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震动和强烈反对。这两首诗,作者怀着满腔愤怒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卖国罪行。
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揭露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险恶用心。为了登基称帝,竟然与日本帝国主义狼狈为奸,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把中国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以换取一顶皇帝的冠冕。其中 “安心” 二字,刻画了这个窃国大盗丧心病狂,无耻之极的丑恶情态。用一 “送”字则揭露了条约的不平等和卖国贼奴颜婢膝的可耻嘴脸。第三句 “君王欢喜生民哭”,是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人民的灾难和独夫国贼的一己之快。“君欢”、“民哭”,屈辱条约的恶果不言自明,两相对比,作者的爱憎之情泾渭分明。结尾一句 “都在今朝一点头”,可说是上一句的因,一经倒装便更具批判性。国家危亡,生民受难竟都在这“一点头” 之间,民族的命运竟与个人实现其狼子野心密切相连,这足以令人震惊和产生极大愤慨。这“一点头” 也使卖国贼被永远钉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通俗流畅,诗人直抒胸臆,其谴责之意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至今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
第二首诗则变化角度,把着眼点转移到诗人自己。作者把亡国的二十一条比喻为绳索皮鞭,人民难以忍受捆绑和鞭打的痛苦。“一一伤心”,既指条约每一条都令人愤慨伤心,又可指全国人民个个痛心疾首。这表达了诗人对不平等条约的彻底否定。第三句进一步写自己读罢条约全文后大放悲声、表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极度担忧的感情。最后,作者从内心深处进发出 “此何如事竟心甘”的呼喊,情绪激烈昂扬一反前三句的压抑低缓,表现了不甘屈服的坚强意志,也显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民族责任感,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体现。这一句也把诗情推到高潮。
这首诗前三句平缓凝重,最后一句急促高扬,全诗前抑后扬,给人以勃勃向上的鼓舞力量。最后一句既是诗人的呐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坚决反抗侵略奴役的伟大斗争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最充分的证实。
文章作者:曹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