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刘伯承·出益州》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刘伯承·出益州》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注释】 ①微服:此指隐藏军人身份而穿平民服装。益州: 古时成都,此泛指四川。②青锋: 宝剑,此喻革命武装力量。共和: 即共和政体,一种与封建君主制相对的、由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鉴赏】 1913年9月,四川讨伐袁世凯的军队在北洋军的镇压下遭到失败。刘伯承因参加讨袁军作战勇敢、很有影响,被四川都督胡文澜列入通缉名单,被迫潜回开县老家,躲在小华山一乡民家养伤,但仍时时关注时局的发展。第二年春天,他得知原蜀军第五师一些将士到了上海,便决定前往相会,探寻革命道路,乘舟东下过三峡时,骋怀述志,写成此诗。

首句 “微服孤行出益州”,点出行程和讨袁失败后的艰难处境,给全诗罩上一层悲怆凝重的氛围。次句回顾隐居山中养伤的情景和心绪,含蓄地透露了“出益州” 的原因。伤病未癒而强撑着登楼望远,表明了作者对国运艰难的担忧和困居山中无路报国的焦虑。正由于此,作者才穿上平民服装,躲过反动势力的盘查,孤行出川,奔赴上海,体现出一位热血青年的爱国丹心。

“海潮”两句即景抒怀,揭露反动势力对革命党人的血腥屠杀,同时喻示大批革命志士云集上海又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风暴。这一联将自然之景与心中之情有机融合,创造出雄浑而悲壮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升华。“壮士”两句紧承上联的回顾与前瞻,坚定地表示革命志士是斩不尽杀不绝的,自己头颅犹在,誓将与反动势力作殊死决战。

尾联重申了 “手执青锋卫共和” 的夙愿,同时再次回顾讨袁失败后避居山乡的艰苦生活。末句 “独战” 与首句 “孤行” 相应,传达出有志报国然而前路未明的复杂心情,这是切合当时作者所处环境和思想实际的。

这首抒写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捍卫民主革命的决心,境界壮阔,情辞并茂,悲怆苍凉之情与激昂豪迈之意交织,形成悲壮慷慨的基调,感人至深。

文章作者:林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