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王炎

南柯子·山冥云阴重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这首小令,借写农村欲雨之景,刻画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讴歌了辛勤劳动的人民。作者本为一个下级官员,曾与农民有所接触,他对于封建文人和劳动人民的心理都有所了解。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封建文人赏花玩景的闲情逸致,表现出与劳动人民脉脉相通的思想感情,写出这样一首难得的描写农民劳动情景的好词。

他从写景落笔,一连三句描绘出山雨欲来、花枝润湿的画面,浓墨重彩,大笔勾勒,把田园春色突现出来,为下文抒情写意渲染出一个寥廓清丽的背景。山色昏暗,那是由于阴云密布;春天生寒,那是由于即将下雨;几枝山花香气清淡,色彩艳丽,可那花骨朵上已经水气湿润,凝成水珠,就像少女眼中的泪珠,盈盈欲滴。“啼红”,谓女子的眼泪,比喻花朵上的水滴。晋人王嘉《拾遗记》载魏文帝曹丕所爱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之前,“歔欷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语意本此。这种雨意袭花的迷濛景色,要是给那些不事稼穑的封建文人看到了,恐怕又会为雨打花落、春光将逝而惆怅嗟叹吧。词人就势掉转笔锋,用“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之句,由写景折入抒情,使得词意波澜顿起,拓开一个崭新的境界。“东风”实指春风;“惜花”,谓为风雨摧花而叹惜。“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写的正是风雨交加、花事阑珊的暮春常景,既点明了季节,又补写了雨将至,更描画出了封建文人为惜花埋怨雨将至的神态;可词人力重千钧地加上一个“莫”字,将整个情景一笔兜转,竟将那种惜花叹春的造作愁怀统统抹倒,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心境。词人为什么要一反常态地与众不同呢?撩逗着读者带着疑团急急往下看,自然无痕地开启了下文。

上阕以景衬情,抒发了词人对于一般文人惜花愁雨、无病呻吟之不满;下阕以事托情,抒发了词人对于所有农民辛勤耕作、盼雨心切之关注。

过阕“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紧承上阕雨至而来,描绘农民忙于春耕准备工作的劳动情景:他们披蓑戴笠,天天清早出去,把田间的每个田梗都挖好使沟水通过的缺口。“蓑笠”借物写人,照应下雨;“朝朝出”,暗写春雨濛濛,下个不停;“沟塍(chéng)”,水沟、田埂,概指沟沟坎坎;“处处通”,全部打通,极写引水灌田。正因如此,词人不禁赞叹起来:“人间辛苦是三农。”“三农”,泛指居住在平地、山间、泽地三类地区的农民(见《周礼·天官·大宰》郑司农注)。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平地、山间和泥泞地段,吃尽了人间的千辛万苦。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心灵在为他们而颤动,词人的语言是这样的质朴、平易和真诚。他们如此地辛苦劳碌为了什么呢?“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原来他们巴望老天能够下透一犁深的雨,好灌足水,犁遍田,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啊!他们深知春雨贵如油,哪有闲心去赏花惜花。词人把握农民的心理是如此真切,正表现出词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理解、由衷的崇敬;同时显出词人在上阕结尾所用“莫”定确有千金不易的分量。在结构上,此句照应了上阕尾句,与“惜花惆怅”的文人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使全词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而且画龙点睛,成为全词突出的主旨、含意深长的结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