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原诗略)·朱湘》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朱湘十分重视叙事诗的创作,有志于以叙事诗来“作人性的综合描写”(《北海纪游》),“称述华族民性的各相”(《朱湘书信集·寄赵景深十六》)。《王娇》(载《草莽集》,开明书店1927年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首。
《王娇》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今古奇观·王娇鸾百年长恨》,但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都作了很大的改动。原故事主要叙写周廷章短行薄情,背信弃义,王娇鸾贤惠坚贞,殉情报冤,旨在惩恶扬善。而叙事诗《王娇》则主要是叙写因封建门第观念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重新构建故事,另立主脑,更深入地发掘和表现了其中的悲剧意蕴。主人公王娇才貌出众,,但“红颜薄命”,是一个具有传统悲剧美的艺术形象。她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年已十九,尚待字闺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其父是个小武官,地位不高,却又不愿趋炎附势,另一方面因为是独女,倍受钟爱,慎于择配。上灯节,王娇在观灯的归途中遇到歹徒,幸得周侯府少爷营救脱险,由此萌生情爱。周生更是一见钟情,化名来到王府作书吏,两人情意绵绵,以致王娇怀孕在身。但因两家门第悬殊,周父极力反对和压制,公子终于屈从,另行婚配,王娇在凄寂绝望中自缢。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个女子在婚姻上很难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像王娇这样有机会与周生接触并产生爱情,但最终仍难免演成一场悲剧。
诗人笔下的人物,具有传统的民族性格特征:王娇的善良纯真,以身殉情;王父的洁身自好,孤高不群;老仆孙虎的正直忠诚,仗义勇为,都展示了“民性的各相”。但另一方面,这些人物和故事毕竟不是历史的简单复写,而是时时呈现出现代意识的投影。例如周公子假扮何文迈入王府,王娇未经父亲同意,便迳自与他相见,再如王父与女儿商量婚事等情节,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
《王娇》一诗,共计七章,925行。这样的鸿篇巨制,在当时的新诗坛上是罕见的。全诗采用传统的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王娇的遭遇和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诗人精心设计了灯节危难相救,梅雨父女同愁,初夏斋内重逢,巧夕绣楼相会,中秋窗前相恋,晚秋被弃自缢,冬夜老父哭灵等一系列的事件和场景,前后勾联,层层铺垫,把读者一步步带入特定的环境氛围,从中感受种种生活习俗,风物人情。与传统的叙事诗相比,《王娇》的突出之处还在于以大量篇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时而写人物的神情举止:“他故意脚步俄延,/惟愿这人家远在天边,/一百年也走不到——/不幸她的家已在眼前。”时而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女郎呀,你是花枝,/我是一条飘荡的游丝,/只要能粘附一刻,/就是吹断了我也不辞。”时而写人物的梦幻:“一座桥横跨在河上,/白石地,檀木的栏干,/喜鹊在桥楼上欢唱,/一盏红灯悬挂楼前。”时而寓情于景:“他们瞧见一双蝴蝶,/忽高忽下,追着游嬉。/……只可惜不闻它们的笑啼。”这一系列细腻的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生动的揭示,而且大大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意味。
朱湘一贯注重新诗形式的建设,刻意追求诗的音乐美,认为“诗无音乐,那简直是与花无香气,美人无眼珠相等”(《评闻君一多的诗》)。他致力于格律诗的创作,不仅广泛地从我国古代诗词和民间弹词、鼓书中吸取营养,且博采外国诗歌的格律,进行再创造。《王娇》是诗人在格律体长诗创作上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全诗格律严谨而富于变化。每一诗章内部都遵循一定的韵律,但各个诗章之间,在诗行排列、节奏、押韵上又有所不同,符合“韵由义定,律随情移”的要求。例如在押韵方面,一、二、四、五、七各章,同样是每节四句,有的用传统的押韵法,一、二、四句押同韵;有的用交韵,一、三和二、四句分别押同韵;有的则用抱韵,一、四和二、三句分别押同韵。最后一种押韵方法在其他诗歌中较为少见,朱湘却运用得相当纯熟,毫无生涩之感,如第五章写王娇和周生在深夜海誓山盟时的对话:“娇,你以为我会那般薄情?/我可以当着太阳赌咒,/将来决不把你抛脑后。/你们作证呀,过往的神明!”//“你千万不要以为我生疑,/我知道你对我是相恋。/但你的双亲作何主见?/万一他们要你另娶佳妻?”//“娘疼我,父亲却一毫不松,/但我要发誓非你不娶;/万一他逼我更改主意,/我就要私逃来你的家中。//我要向岳父将一切说明,/将过错揽来我的身上。/那时我们便能常偎傍,/不愁别,也不须吊胆提心。//你瞧月亮已经落下西山,/铜盘里盛满红的蜡泪,/知道要何时才能再会?/娇呀,别尽着在窗侧盘桓。”诗人在新诗格律的探求上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