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芃棫朴,① 棫树朴树多繁茂,
薪之槱之。② 砍作薪柴堆成山。
济济辟王,③ 德高望重好君王,
左右趣之。④ 左右贤臣来四方。
济济辟王, 德高望重好君王,
左右奉璋。⑤ 左右贤臣捧玉璋。
奉璋峨峨,⑥ 个个整齐又端庄,
髦士攸宜。⑦ 举止得体人敬仰。
淠彼泾舟,⑧ 百舸争流泾水上,
烝徒楫之。⑨ 众人心齐船如箭。
周王于迈,⑩ 周王出师去远征,
六师及之。(11) 六军奋勇齐争先。
倬彼云汉,(12) 银河浩渺宽无边,
为章于天。(13) 星光灿烂贯云天。
周王寿考,(14) 周王长寿临天下,
遐不作人?(15) 培育英才万万千。
追琢其章,(16) 精雕细刻出华章,
金玉其相。(17) 真金美玉显本相。
勉勉我王,(18) 我王勤勉永不倦,
纲纪四方。(19) 张纲立纪治四方。
【注】①芃芃(peng):茂盛貌。棫、朴:两种丛生灌木名。②槱(you):堆积。③辟(bi):君。辟王即君王的尊称。④趣:通“趋”⑤奉璋:奉即捧。璋是玉圭,臣下朝见国君时所执;一说璋指璋瓒,为祭祀时盛酒的器具,用玉制柄。⑥峨峨:庄严貌。⑦髦土:英俊之士。⑧淠(pi):舟行貌。泾:水名,渭水的支流。⑨烝徒:烝,众。烝徒指众船夫。⑩于迈:于,往。迈,行也。(11)师:周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毛传》:“天子六军。”(12)倬:广大貌。云汉:银河。(13)章:一般都释为花纹,此处似亦可释为彰明之意。(14)寿考:长寿。(15)遐:通何。(16)追(dui):雕的假借字,追琢即雕琢。《集传》:“金曰雕,玉曰琢。”(17)相:本质。(18)勉勉:勤勉不懈。(19)纲纪:治理。
和前几首诗一样,本篇也是赞美文王的。《诗序》说是写“文王能官人也”,“官人”就是举贤授能之意。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位道德高尚的国君,赢得人们的信任,因而天下贤士归附于他。方玉润认为仅说“官人”不够,应是“文王能作士也”(《诗经原始》卷十三),作士就是培养人才,这也是符合诗意的。
全诗只有五章,二十句。通过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场面描写来活现人物,是本诗的特点。
首章以诗经常用的比兴起头,先写棫朴的繁茂,得以积下薪柴如山,引出君王德高望重的因而天下贤士归附。“济济”有的释为“庄严恭谨”,有的释为“威仪”,皆不确。《诗集传》注:“盖德盛而人心归附趋向之也。”则“济济”当释为道德盛美,这是从原义众多引申而来的,这样也正和棫朴之繁盛相对应。《史记·周本纪》载: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此当可作“左右趣之”句的注脚。
二章描写周王朝中人才济济。通过祭祀场面的描写,用“奉璋峨峨,髦士攸宜”两句赞美贤臣的众多。三章则是兴兵的场面。以泾水中争流的百舸,由于众水手齐心协力而迅飞似箭,引出周王一下令出征,六军之士便准备为完成使命而赴汤蹈火,可见周王之得军心。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戒”,二、三章正是通过这两件大事的两种场面描写,反映出周王朝文武官员人才兴盛。
四、五两章,是比较具体描写周王的“作士”,即培育人才。
四章中先以天河起兴,无数颗明星,组成横贯夜空的星河,辉耀六合。接着写周王的长寿,他在执政的长时间里,培育了无数英才。这里是以群星来比喻英才之多。方玉润说:“以天文喻人文”(《诗经原始》),也说明周王的“作人”是和他在长时间里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史载,文王享年97岁。
五章的“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许多人都释为赞美文王的美德如金似玉。其实,这里写的是他培育人才的生动而形象的过程:他象细心的匠人,精心雕金琢玉,使之焕发出夺目的光采,显露出高贵的品德。后二句说明也正由于他勤勉不懈地培育无数人才,才能依赖他们有条不紊地治理国家。
本篇多处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如蓬勃生长的棫朴、争流泾水的飞舟、辉映长空的星河、光彩耀人的金玉等,这些丰富多采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引发人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中的具体形象、虽大多写的是贤士,但他们如灿烂的群星,更衬托出周王这轮照耀中天的明月之伟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诗篇的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即使是写王,也用“辟王”、“我王”、“周王”这种变化的词汇,所以顾广誉说:“以尊言,曰辟王;以实言,曰周王;以亲言,曰我王。”(《学诗详说》)使词汇带上较强的感情色彩,不致使人觉得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