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对法活泼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修辞类·对法活泼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对法活泼,措辞亦婉媚。(陈廷焯《词则·闲情集》 卷一评晏几道 《破阵子》)

【词例】

破 阵 子

晏几道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解析】纵观词史,一些名篇之所以能风靡当时,并倍受后人推崇,关键往往在于开篇不凡。词人晏几道在这首 《破阵子》 的开头,就以一个完美绝妙的对句,紧紧 “抓住”了读者。

试想,作者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面对红窗夜月,不禁涌生起对故人的伤怀。回首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似水柔情,然而如今却是天各一方,凄冷孤零,岁月毕竟无法挽留,逝去的青春恍若一场美梦,醒来时,只能徒增一片辛酸、一番怅惘,一分无奈罢了,……正是过去的甜蜜和今朝的苦涩揉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题。然而,在众多纷繁的回忆之中,撷取哪一个侧面,哪一次场景作为过去生活的概括呢?又如何把它们一一表现出来呢?在这方面,不同的词人会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晏几道的词一向以工丽婉约见长,而一篇词的开头正需要简洁而富于魅力,于是,词人在开头两句里,就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特长。且看:“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首先,景选得别具匠心。作者描写的是和情人嬉春的一幕十二个字。如蜻蜓点水一般,略具笔意地点到了一些景物。词人用笔极为简省,不求完整,只写出了最精粹的部分,不仅避免了杂乱,而且意境顿生,真令人不能不为作者高明巧妙的安排拍案叫绝!这两句中,出现的都是名词 “柳、笙歌、庭院、花、姊妹、秋千,完全没有动词连接,纯粹是意象的组合,意象之间无疑存在跳跃性,意象的跨度也较大,但这更能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使人不仅如见其景,而且如闻其声,如睹其人。和温庭筠的密不透风,浓墨重彩的富丽之美相比,晏几道的这两句似乎显出一种若隐若现,疏朗灵动之美。

其次,从字面上看,上句和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相当,平仄应用也非常恰当:“柳下”对 “花间”、“笙歌”对 “姊妹”、“庭院”对 “秋千”,然而这种对仗技巧的圆熟之处还远不止此。两句之间,丝毫不显突兀,也看不出作者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水流云在,月到风来。和某些拙劣的对仗相比,词人晏几道的显然高出一筹,原因就在于他在景物的安排上是极有层次的,从远景到近景,从虚到实,无论是一句之内,还是两句之间,次序都不可更换。细细品味,还会发现,上句是静态的背景烘托,虽然有笙歌,但更衬出春日的恬静,下句是动态的正面描写,人的出现,打破了春日之静,“姊妹”、“秋千”并列一起,就显出奇特飘逸的动感来。

第三,作者还注意到了两字一顿挫,这样就避免了平板,显得摇曳多姿,如果一览无余,读来如白话,就少了许多趣味。

总之,词人在这个对句中,在对仗、平仄的拘限之内创造了一种美,在简炼的词语之外又化生了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景交融之美,这大概是对法用得十分完善之后才达到的一般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吧!

事实上,在中国古典诗词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词人们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潜心的研究,使对法日臻完善。字面上的工整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更看重对得巧妙,对出意趣,对得贴切自然。一些传世名句常以对的形式出现,成为一首词的点睛之笔,因为它们是词人智慧的结晶。比如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还有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句,后来的辛弃疾有 “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等等,都是活泼新颖,意境超凡的对句。优秀的词人的对句,不是为对而对,作文字游戏,那样只能显得重复拖沓,索然寡味,而是借助高超的驱遣文字的功力,将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的体验浓缩到一个小小的对句中去,这可以说是婉约派词内容和技巧的尽善尽美的结合的一种表现,这种结构上的 “收”和意象上的 “放”使人回味无穷,正如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尺幅之间,着墨不多,已将山水景物各具形态的美全部展现在人们眼前。

对法可以说是一门很高深的造诣,既要活泼又要工整严密,能将二者协调得很好的词人不是很多,也许正因为如此,词人们寻求完美的对句等形式就成为一种强烈的诱惑。

对句形式的追求,对于词人们锤炼字句,形成对词创作的慎重风气,提高词的艺术品格和份量大有裨益。北宋后期周邦彦等人所努力达到的既保留词的传统体式,又不流于俗的词风大概是与这种追求一脉相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