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回环宛转之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结构类·回环宛转之笔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愈转愈深,亦郁亦厚,不必依常州派论词法,别求寄托以实之,亦觉其必有感而发。而意亦层出不穷,笔亦回环宛转,学者苟深味之,当识梦窗之真面矣。(陈匪石《宋词举》 卷上)

【词例】

花 犯

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吴文英

小婷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敧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解析】秦观词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邦彦善于缘事以抒情,前人的这些长处被吴文英继承下来。

这是一首吟唱水仙花的词。

词起首句描绘了一个梦境,只见月光下,清冷的庭院中,一朵水仙花袅袅婷婷、心事浩茫地站在词人面前,月光洒下来,洁白的花瓣象少女的笑靥,娇嫩的花蕊恰似羞怯的女儿见了生人,一片红晕悄悄飞上面颊,碧绿的叶子则如美女的头饰。是花是人?是梦是真?是往事的记忆叠印在现实图景上,还是现实图景勾起了层层叠叠的往事?不得而知,反正是一个梦。

这种梦境解释的宽泛性、弹性使这个风神翩翩、飘渺无着的意象获得了多种可能性的对象物: 花神、花仙、美女、旧好……这“梦中情人”给全词笼上一层美丽而凄迷的面纱。

本来也许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朋友送了一盆水仙,词人不是从现实的水仙写起,而是再推前一步,先写梦花,然后“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就来了。这样写一方面表明词人思之深切,以致痴想成梦。一方面,表明花心知我心,竟梦想成真。这儿,词人特殊的暗寓手法,使花被赋予了丰富的弹性内涵。所以,它表明的应是我心与花神、花仙、旧友、相好、美人之间的心领神会的默契。故“才知花梦准”一句既是词人的慨然长叹,又是词人的欣然慰藉。

当我们才由梦境回到现实,词人飘忽的思绪又把我们引向一片愈加凄迷的境地。这是一层回环宛转。

词下片开始,词人似在写花,但又分明在讲述一个美丽哀婉的故事。

是湘江女神带来了她的幽香,是洛神仙子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三国曹植《洛神赋》),迈着她飘忽的步子,又终归带着她们一样的爱而不得的遗恨。这里神带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人、美女的万种柔情,与水仙花交织在一起,是花非花,是神非神,是梦非梦,但人们能分明感觉到的是一种情,一种因美丽风流而爱却无法天长地久的浩然愁情,美丽而凄惶。

也许是花也感受到了这种情绪,“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实际是词人的主观意象: 这草本植物随着词人的心理曲线变化而变化。然而词人又说得那么投入、那么真切,那么神! 不能不钦佩词人回环宛转之笔的妙用!

看到此,词人的心弦被大大地拨动了,“熏炉畔,旋移傍枕”,这似乎是写实了。也许放在露台上或院子里,冷风和霜水冻着了水仙花,于是词人心疼地赶紧拿进屋内。但这一切被词人虚化掉了,变形了,成为一个与美丽传说相联系的似假还真的故事,而这水仙花所寓涵的故事,这水仙花所寓涵的故事和传说又都是不确指的,因而花及词的文本的能指始终是美丽的、美人的,但又是虚幻的。

“还又见,玉人垂绀鬒。”剪不断,理还乱,欲挥之去,却愈挥不去。词人刚将其置于熏炉畔、枕旁,这花又显神、显灵了,又复现为一个美发垂垂的玉人!

愈是美丽的,总愈是久久地萦绕在人心中,但又始终是一个传说、一个幻影! 至此,词人托出全部心意。

因而,词人不免感慨唏嘘:“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拿来高雅的酒杯,与来索赋的朋友,为别离,为这些令人遐想万千的传说和幻影飘飘的美女,干杯!

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在梦境、实境、幻境中不停跳跃,离幻离合,极尽其回环宛转的能事。但细细绎之,有一股感情脉略横亘其间,自成浑然整一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