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类·古今绝构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构思类·古今绝构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碧山 《眉妩》、《高阳台》、《庆清朝》三篇,古今绝构。……一片热肠,无穷哀感。(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二)

【词例】

眉 妩

新 月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解析】为了更好地抒写悲哀之情,开头却先从可喜的事物落笔。景物可喜,良辰可期,于是词人以一片热切的情肠向往着、期盼着。美好的时刻降临了,突然调开笔致,尽写出由这美好景物,或喜人的情事引发无限的悲哀。这样,折回一层,挠直为曲,使抒情有婉转之致。

王沂孙的 《眉妩》 写于南宋将亡之时,感慨盛衰,抒写国破之痛。而词却从清倩的新月写起。新月初升,临花悬柳,十分清新可爱。从美景良辰着笔。接下写拜新月的习俗,突出人们月圆人亦圆的 “团圆意”,接着前面的美景,又写出了美好的愿望。对自然清景的喜爱,对人事欢情的憧憬,都表现出词人的“一片热肠”。可就在表达这愿望的时候,词人正因离人未归而心生悲戚,发出 “相逢谁在香径” 的感叹,就此词意开始折转,生出 “无穷哀感”。词人感伤别离,看月也似带离恨。亦情亦景,从伤感的侧面,写出自己的一重悲哀。下片深入一步,从眼前的缺月,想到人间的千古兴亡,想到南宋山河破碎,再难重整,又进而想到当年太祖夜幸后池,新月置酒,而今那里只有无限的凄凉,无限的悲哀愈转愈深。最后,词人为了把这家国之思,表现得更加浑厚深远,再做曲折之笔,于夜咏之时,“试待它,窥户端正”。对月圆 (寓重整山河) 仍怀希冀,这里好象给人一点亮色,可接着他又想到,即使能再有月圆之时,恐怕连月中的仙桂都要老却了。希望一闪而过,接踵而来的是绝望后的更大的悲哀。此篇作者抒写自己对国家山河破碎,倾覆在即的无限悲哀,这种感情低沉、黯淡、凝重,如只依情写出,虽然沉痛,恐怕难于深婉感人。因而,词人曲折用笔,婉转达情,由憧憬而生感伤,由怀想昔时繁盛而更增今日凄凉,由难以断灭的一线希冀,生出天荒地老也难于消失的国破的绝望。……一片热肠,生出了无穷的哀思。作者运用跌顿、反衬、对比,等多种手法,曲折抒情,婉转之致,恰如回肠百折。

由一片热肠,生出无穷哀感,这样折回一步反而更深一层,如此咏物抒情,可使作品具有婉转曲折之妙。纡曲回旋,是诗文的意脉结构应该具有的一种艺术美。所以施补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南宋的一位无名氏说得更为形象,“犹丝竹繁奏,必有稀声窈眇,听者乐闻; 如川流迅激,必有洄洑逶迤,观者不厌。文章贵曲折斡旋。”(《丽泽文说》)一般的诗文是这样,抒写细腻情感的诗词更是如此。从艺术表现的方面说,曲折回旋,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情感的审美形态。人的情感思绪是千丝万缕的,如蚕茧抽丝,正续又断,欲往还回,正所谓 “剪不断,理还乱”。因而婉转曲达,才能再现感情的回还往复。如曲折的川流,一波三折,如盘旋的曲道,峰回路转。而从艺术欣赏的方面说,婉曲抒情,才能使人回味无穷。陈廷焯说:“人不能无所感,……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故其情长,其味永,其为言也哀以思,其感人也深以婉。(《白雨斋词话·自序》)思深意婉,一唱而能三叹,才能使人悄焉动容,心驰意远。明人胡应麟的一段论述,从诗词意脉情境笔致语言几个方面,形象而精到地说明了深曲婉转,变化有致,而使作品达到的完美境界。他说诗词应“意若贯珠,言如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 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 宫商角徵,互合以成声。思欲深厚有余,而不可失之晦; 情欲缠绵不迫,而不可失之流。肉不可使胜骨,而骨又不可太露; 词不可使胜气,而气又不可太扬。庄严,则清庙明堂; 沉著,则万钧九鼎; 高华,则朗月繁星; 雄大,则泰山乔岳; 圆畅,则流水行云; 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诗词短章,达到如此“全美”的程度,当然决非易事,但用笔易婉,曲折变化而能达于妙境的这一美学原则,还是应当记取的。

以顿跌、映衬、对比等手法,使词章意脉深曲,抒情婉转曲折,这是两宋词人,特别是婉约词家,立意谋篇时都要苦心揣摩运用的艺术手法,当然,因思想内容和作家自身情况的不同,其具体形式和艺术效果会有差别。同王沂孙 《眉妩》 手法比较接近的可以说是李清照的 《永遇乐》,此词写于南渡之初。为了抒写强烈的盛衰之感和丧乱流离的深沉痛苦,词人以元宵佳节和融和春景作衬托,笔致折转变化,顿挫生情。开始写元宵佳节,黄昏时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美好景致,似有欢度良宵的“一片热肠”,可紧接着笔致陡转,发出人在何处”的悲叹,看到“柳染烟浓”的美丽春景,可立刻又心情黯淡,觉得感受不到多少春意。分明看到元宵之日,是“融和天气”,可心中还是担心,“次第岂无风雨”。香车宝马来相召,可词人却“谢他酒朋诗侣”。接连四处,映衬折转,欲抑先扬,把那种似喜还忧,乐时愈愁,彷徨无主,意冷心灰的复杂情感,表达得婉曲细腻。下片先把“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喜庆欢乐写足,然后写如今憔悴飘零,孤寂悲苦的情景,在对比映衬中使悲哀更增十倍。全词步步折转,层层翻进,“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辛弃疾有一首 《贺新郎·绿树听鹈鳺》,借送别抒写自己对国势艰危的南宋王朝的关切和忧虑。出于对国家无比忠爱的一片热肠,所闻所见,都使他产生无限的哀感。词人先从伤春起笔,鹈鳺、鹧鸪、杜鹃,三鸟连啼不止。“啼到春归无处,苦恨芳菲都歇”。层层近逼地写伤春之情,然后,转出“算来抵人间离别”一句,绾住上文,引领下文,一收一纵,使感情有了大的飞越。接着纵笔挥洒,连用五事,暗寓衰微的南宋社会的种种悲惨,指出国势的艰危。打住后,又转写“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暗中对比反衬人却不知国恨家仇,只求偏安求和。最后归结到自己,因矢志复国,反遭排斥打击,孤独寡俦。结句为点睛之笔。轻转低回,而终归于篇旨,可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一腔悲愤,满腹悲愁,曲折尽意,婉转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