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屈大均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
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
陈融在《颙园诗话》中曾说屈大均如“燕赵豪杰”。这个比喻颇能道出屈氏慷慨不群的性格。的确,他做人是热烈的,是恨、是爱都表现得十分强烈与鲜明。“风格即人”,他的这种个性也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民谣》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从修辞学上来说是互文与比喻。互文见义是民歌、民谣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意为雄兔、雌兔皆“脚扑朔”、“眼迷离”。此诗亦如此,言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来的“白金”、“黄金”,皆为“人肉”“人膏”。《后汉书·仲长统传》引仲作《理乱篇》曾言:“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意为使贪官污吏为地方守令,他们会把当地人民财富盘剥殆尽。大均把这个道理说得直截了当,因而变暗喻为明喻,把这个习见的比喻说得十分奇特、精警、令读者触目惊心,仿佛血淋淋的脂膏就摆在面前。第三句从表面上看似为地方守令开脱“使君非豺虎”,“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在清代可以指府、道长吏。“非豺虎”,意为不是“豺虎”,但对地方守令提出是不是“豺虎”的问题,其距“豺虎”已不远矣。于是紧接“为政何腥臊?”其指责、痛恨、怒骂一并而发,真是痛快淋漓。诗人先把“为政”这个大题目搬出,为政指处理政务。《论语》其中的一章名就是“为政”,并提出了“为政以德”,这样“为政”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此等“使君”“为政”却非常“腥臊”,(用“何”字以增加“腥臊”之度)这就坐实了“使君”即是“豺虎”,它以百姓膏血皮肉为食。“腥臊”二字还有另外两重含义。《国语·周语上》官:“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原来“其政腥臊”正是百姓离心、国之将亡的表象。所以,这个词也是用来诅咒刚刚在中原站稳脚跟的满清统治者,盼望他们的末日早些到来。另外杜甫《避地》诗云:“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用“腥臊”代表侵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叛军。后遂用以指异族统治。诗人用此典以点明满洲统治者本不会施仁政、“腥臊”正是其“为政”的特点。因此,最后一句看似直白,实际上是一石三鸟。屈大均的诗慷慨悲歌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虾蟹鳖”。(见王煐《岭南三大家诗选序》)此诗也说明了王煐之论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