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家人·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本诗作者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是他羁旅他乡时寄其家人所作。
首联两句语意前后倒置。诗人自感垂垂老矣,而尚只身飘泊他乡,不能与家人相聚,不免要为这种离群索居的孤寂生活而叹息。他很想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们一起过隐居的日子,可是,也许是由于现实生活不允许他这样做,也可能是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作出实际的安排,所以还是“计尚虚”,一时实现不了。想回家,却一时回不了家,而垂老他乡的孤寂心情又难以自已,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贯穿全诗,成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中间二联都写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不同,颔联正面叙述,颈联则采用比喻。
“别久乍疑前劫事”中的“劫”是一个时间概念,佛经上把从天地形成到毁灭这段时间称作“一劫”。“前劫事”犹言前世事,诗人离开家乡已久,回忆往事,有恍若隔世之感,所以用“乍疑前劫事”来加以形容。“路歧才得去年书”句说明家乡音书久疏。诗人飘泊他乡,止无定所,加之当时交通不便,故去年家中的来信,直到今年才收到,而今年家中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这样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人。这两句用的是叙述体,紧接首联,把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进一步交代清楚,笔墨十分经济,但由于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细节,所以仍能扼要地说明问题。
颈联两句都是用比喻手法来刻画自己的离恨别愁。
蒙蒙柳絮,飘舞天涯,漫无定所,使人觉得如梦如幻,捉摸不定,因此在前人诗词中,柳絮(杨花)常常与梦魂联系在一起。如五代顾敻的“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虞美人》),冯延巳的“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鹊踏枝》)。受此影响,北宋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用“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来描绘杨花的神情,元胡天游的《杨花吟》中也有“梦魂不识天涯路,愿作杨花片片飞”之句。本诗以柳絮喻梦,显然受到它们的启发。“梦如柳絮飞无定”形象地表现了为思念家人而梦往神游,无所着落的心情。
“愁似芭蕉卷未舒”句则从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其一)两句中化出。芭蕉的心紧紧裹着,比喻心情的不舒展,可说非常贴切。颈联这两句都借用前人作品中的意境,但读来浑成自然,明白晓畅,丝毫不露饾饤堆砌之痕。
羁旅他乡的心情是这样的痛苦,思念家人的心情又是这样的殷切,于是在提笔为家人作书之时,就免不了要多多询问家中的情况。可是,他离家已久,平时音书稀少,要问的情况太多了,真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问起!无奈之中,只得在末联写上两句:“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别的不问,只问他亲手种在小园中的一栏红芍药的情况,可谓匪夷所思。然而从诗的角度来看,这却是绝妙的一笔。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对此评论道:“此寄家书,千头万绪,难于著语,故忆一栏红药,讯其荣悴也。”红药是诗人在家时亲手所栽,它寄托着诗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挂念红药,也就是挂念家人,关心红药的荣悴,也就是关心家人的境况。以讯问红药荣悴来代替向家人问好,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呆板,使全诗更富情致,耐人咀嚼回味。
“寄家人”是诗中常见的题材,本诗也并不具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内容,写的都是普通人常有的普通的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在处理这一题材时笔法生动灵活,感情真切自然,使人感到亲切有味,所以仍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