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二十三章·道亦乐得》释义

道亦乐得

【原文】

飘风不终朝,

暴雨不终日[1]。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天]者同于失[天][2]。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天]者,

失[天]亦乐得之。

【注释】

[1]飘风:狂风。朝:早晨。

[2]失:指失道或失德。

【译文】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

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制造的狂风骤雨呢?是天地。

天地形成的狂风暴雨尚不能长久,

又何况人的狂妄行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合于道,

从事于德的人合于德,

失德失道的人,就会失去它们。

合于道的人,

道会乐于帮助他。

合乎德的人,

道就会使之有德。

合乎失的人,

道就会使他失道失德。

【解析】

这一章接着上一章的道和德讲起,论证了人们必须与道和德相一致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从自然中受益。

对于统治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界的狂风都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平衡的:疾生疾灭、迟生迟灭、有生有灭、无生无灭……

老子在这一章里论述了统治者实施不言之教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问题,比喻贴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现象来阐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和大德,我们人类只有合乎自然法则才能长久,具体而言就是少生分别而合于自然,合乎自然也就是按照大道和大德来行事,按照大道来行事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愿意和他和谐相处;按照大德行事的人,大德也乐于得到他,和他永远在一起,而不合乎道德的人,道德自然远离他,最后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天地在我们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即使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天地,也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德规律,我们人类无法和天地相比,天地的巨大都无力对抗自然,更何况藐小的人类呢?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德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与之相反,如果我们违背大道大德不但得不到益处,而且会受到大道大德的遗弃,和大道大德相背离,必然会遭遇痛苦和灾祸。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类会受到自然的奖惩,当人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就能从自然中受益,一旦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必然会受到自然惩罚。很多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人们为了眼前的小利,对森林乱砍滥伐,最后导致泥石流滑坡,死伤惨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违背大道大德就等于自我毁灭。

从政之道

晋文公胜在守诺

官员守诺,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此才可政令通行。

一天,晋文公同大臣子犯讨论图霸之事。文公说:“如今百姓已逐渐安居乐业,我想使用他们,你看如何?”子犯答道:“目前百姓虽然安于生计,但还不知道您讲不讲信用,也还不了解信用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于是,晋文公在平时处理政务中,注意取信于民,并且在伐原的战争中,做了一次守信义的示范。

当年,晋文公帮助襄王安定王室后,周襄王为了奖励文公,赐给晋文公四个邑,即阳樊、温、原、俪予。从而使晋国的土地扩展到了黄河北岸。然而,在襄王赐予的四个邑中,原邑不愿意归顺晋国。不得已,文公只有起兵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来到原邑。在此之前,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欺骗其部下和臣民,说晋兵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百姓全部都杀了。原人听后既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随同的赵衰见此情景,对文公说:“原人之所以不服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原之间没有信用往来的缘故,君主如果取信于原人,那么原地不攻自然就会归我们了。”文公采纳了赵衰的谋略,与原人约定,如果三天内晋军攻不下原邑,我们便自动解围而去。同时还向士兵宣布:只围3天,只带3天口粮。

到了第三天,有原人偷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探知晋军未屠杀阳樊的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晋军。”晋军一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要求文公等一等再撤兵。文公坚决不同意,说:“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全靠它。我已经发出3天为期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期退兵,就是失信。如果我们为得到原邑而失掉信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翌日天一亮,文公就下达了撤退令。晋军立即解除对原邑的包围。原邑民众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百姓纷纷在城楼上插上降旗,有的还偷跑出城追随晋军,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住。晋军退了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

晋文公在赵衰的陪同下,单车进入原城,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文公时,文公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并将原伯贯的家迁到河北。又委任赵衰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留2000兵戍守,然后班师回晋都。此次行动,使文公在民众中建立起了更高的威信。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信用也是难以立起来的。因此,靠信义来树立权威,就是一条重要的谋略。靠信义树立起来的权威往往基础更牢固,更具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