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傥来之物,侈用之是谓暴天,吝用之亦为违天,惟其当而已矣。
【译注】
暴天: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暴,损害,糟蹋。吝: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当(dàng):合宜,恰当。
对于身外之物,奢侈浪费就是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但是在应当使用财物的时候却过分吝啬,也是违背上天意志的行为,所以凡事只要适宜恰当就行了。
歙县鲍士臣兴贩四方,以义制利,对人乐善好施,对己以勤俭自处,上面这段话就是他的处世之道。
辑自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先生传》。
【感悟】
为富有仁,富而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回报。坚信这一点的儒商,都耻于独富独贵,而喜于乐善好施、捐助公益,因为只有时刻保持这种信念,才能对社会上存在的诸种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才可以使商业的运行更加纯净化。
【故事链接】
鲍漱芳,字惜分,清代歙县富竭乡棠樾村人。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鲍漱芳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也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因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整个嘉庆一朝,鲍漱芳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改六塘河从开山归海,他集众输银300万两,堪称是徽商捐资赈灾的大手笔;疏浚芒稻河,他捐资6万两。鲍漱芳因此赢得了“乐善好施”的圣谕。嘉庆皇帝为了树立典型、褒奖先进,在鲍氏所居的棠樾村头赐建了一座象征“乐善好施”的“义”字牌坊。
【延伸阅读】
乾隆年间,仅扬州业盐的徽商资本就达四五千万两,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徽商中的传奇人物胡雪岩最有钱时,其阜康钱庄在全国各地有20多处分支,资金达2000万两白银,拥有田地上万亩,这在当时意味着,清廷近三分之一的国力是在一位“红顶商人”的操控之下。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乾隆末,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大宗出口商品当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而在乾隆嘉庆年间,徽商7次向朝廷捐银共2640万两。如果算上其他地方各种数目的捐银,数目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