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非可侥得,无逐于倘来》原文翻译|感想

【原文】

荣华非可侥得,无逐于倘来。

【译注】

侥:获得意外的利益。倘来:不应得而得或无意中得到。

荣华富贵不可以凭侥幸获得,只有经过艰辛付出后取得收获才是正道,不要指望得到不该得到的财富。

这是明代歙县吴希元之妻对吴希元的劝言。吴希元早年心有不专,时商时儒,其妻汪氏非常着急,她两次以良言相劝。她论贾则曰:“良贾深藏若虚,无移于侈汰”,论儒则曰:“荣华非可侥得,无逐于倘来”。后来吴希元从商致富。经营之初,缺少资金,其妻拿出嫁妆首饰,为丈夫提供第一笔资金,为吴希元创业奠定了基础。

辑自《丰南志》第5册《从嫂汪行状》。

【感悟】

商业之道应该是公平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人不能够做金钱的奴隶,而要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看待利益和得失,获得一种内在心态和心境的自由。

淡泊名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商之所以长期被放在农和工之后的最末尾,称之为末流,置于九品之末,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经商求利对人类心灵、品格具有侵蚀作用。如果不修身,那么这种侵蚀作用就格外明显。人的智慧一旦用于经商,很容易迷失方向,进入唯利是图的迷路,丢失道德品质,成为金钱的奴隶。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一句名言:“众人熙熙,为利而来;众人攘攘,为利而往。”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商业活动对人心的腐蚀。在没有道德驾驭心灵的时候,“熙来攘往”的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单纯开发,对个人和社会都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故事链接】

古代有一个经营粮食的老板,做粮食买卖的时候总是短斤少两,他请做秤的师傅做了一杆假秤,在卖粮食的时候,这杆假秤一斤总是少半两。可是他的妻子却悄悄地把那个做秤的师傅叫回来,请这个师傅把称码加大,做成17两1斤(古代1斤是16两)。这样,每卖1斤就等于送了半两给顾客。一年下来,这家人的粮食生意极好。

【延伸阅读】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华人大富豪,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他生于1917年,童年时期家境贫穷。7岁上学,每天步行10公里,放学背回10斤猪饲料。9岁开始半工半读,替人看牛,一个月5毛钱。1931年,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立志出去闯天下。那年,他在嘉义米店当小工,除了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工作之外,他还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一些诀窍,打算为日后创业做准备。1932年,16岁时,王永庆向父亲借200元开始开米店。

王永庆着力在米的质量和服务上下苦功夫,想出一套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法:主动把米送到家,统计顾客用米量,免费送米到家。额外服务:淘旧米,换新米;发薪水日后收钱;一斗米只赚一分钱。积累一些钱后,王永庆自己开碾米厂,他每天比日本人多工作四五个小时。王永庆平日还省吃俭用,甚至不洗热水澡,每天省3分钱,相当于3斗米的利润。

10年后的1942年,王永庆26岁,他利用10年的积蓄,买了20亩林地,并开办砖厂。失败后,1943年,他转向木材生意。1946年,30岁的王永庆积蓄已达5000万元。1945年后,他又开始开办碾米厂,后因被无故拘留29天,不得不放弃了米生意,转入了塑料行业。1958年,王永庆成立南亚塑料,后又投资卡林塑料,加工雨衣、帘布等。1978年,62岁的王永庆公司营业额已达10亿美元。1980年,他开始在美国建厂。1983年,他经营的PVC粉年产55万吨,加上美国投资工厂生产的39万吨,达94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的PVC粉生产商。

王永庆的毕生信念是:“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