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红旗谱·(第一部)》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梁斌·红旗谱·(第一部)》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1914年3月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农民家庭。5岁学认字,8岁上村学。使用新编的国文课本,直接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启蒙。1925年夏考入县立高小。读书期间结识了蠡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张化鲁,张把创造社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介绍给他。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高小毕业,因病回乡。1929年冬参加了家乡的反割头税运动。1930年暑期考入具有革命风气的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广泛阅读文学书籍和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并积极从事社会活动。1931年参加了驱逐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校长张陈卿的学潮,被选为护校委员会委员。“九一八”事变后和同学一起到工厂、农村宣传抗日。1932年7月,国民党为了破坏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强行解散二师。二师学生奋起反抗,惨遭镇压。当时梁斌在家养病,也因援助学生被当局列为政治嫌疑犯。当年9月又发生高蠡暴动。上述革命事件成为梁斌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1933年春失学失业流浪到北京,加入“左联”,写散文、杂文抨击时政,开始文学生涯。1935年即创作了取材于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1936年起在故乡从事革命斗争,同时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5年底到北京,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支部书记。195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第一部,引起强烈反响。1957年春天起辗转于病榻之上,1962年起病情好转开始半日工作。1963年出版“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文革”中在受到陷害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创作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粉碎“四人帮”后开始修改、创作“红旗谱”第三部《烽烟图》。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内容概要 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忠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忠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严志和悲痛欲绝,在一天晚上带着江涛来到宝地上,趴在地上张开大嘴啃着泥土。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这年秋天,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快过年的时候,江涛、朱老忠、张嘉庆和一群贫苦农民偷偷带着标语传单和刀、梭标等去赶城里的大集,在闹市上突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农民、市民齐声响应,包围税局子、县政府,打败保安队,强迫当局放弃割头税。他们还趁热打铁,组织了农会。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严萍深深爱上了江涛。锁井镇的穷人过了一个欢乐的胜利年,冯老兰恼羞成怒,控告贾老师、江涛、张嘉庆是共产党。贾老师决定自己留下从事合法斗争,让江涛带张嘉庆回保定。张嘉庆本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佃户造了他父亲的反。父亲登报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到保定后,江涛和严萍帮助他考入了第二师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涛、严萍、张嘉庆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受其影响,保定市13所学校同时罢课,要求当局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省政府为了瓦解学潮,于第二年夏天宣布解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为了保卫二师这个抗日堡垒,江涛和老夏领导同学们开展护校运动。反动军队包围了学校,市党部主任刘麻子带着一个军官来逮捕老夏和江涛,张嘉庆踢掉他们的手枪,与同学们一起赶走了刘麻子和军官,紧紧关上校门。当局切断他们与校外的联系,对他们实行“饥饿政策”。他们吃树叶,最后连学校的狗和池塘里的鱼、藕都吃了。严萍和工人、市民们支持他们,从校墙外往里扔烧饼。在饥饿中,张嘉庆仔细研究了二师附近的街道和商店布局,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抢粮。严知孝担心学生的安全,劝学生们暂时撤出,保存力量。消息传到锁井镇,冯老兰喜气洋洋。朱老忠和严志和急忙来到保定,巧妙地把一车油、盐、面粉运到二师校门口,让学生“抢”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老夏和江涛意识到这样与敌人硬抗太冒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火种,他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冲出包围圈,到广大的农村去继续斗争。但就在他们准备行动的那天夜里,敌人开始了凶残的屠杀。老夏和十七、八个学生在与敌军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张嘉庆身负重伤,江涛等人被抓进了监狱。得到这个消息,严知孝怒不可遏,严萍失声痛哭,朱老忠和严志和决定与敌人战斗到底。张嘉庆在一家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里养伤,有敌兵看守。后来他和一个名叫冯大狗的士兵交上了朋友。冯大狗本是锁井镇上的无业游民,因为仇恨黑暗社会而同情学生。在军队进攻二师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杀江涛的士兵。一个炎热的中午,装扮成车夫的朱老忠拉着张嘉庆逃出了保定城,看守张嘉庆的冯大狗也背着长枪跟他们离开了反动军队。

作品鉴赏 《红旗谱》作为一部魅力永存的当代文学名著,其成功是多方面的。从内容方面说,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生动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以农民斗争和学潮为主体的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它一出现即被誉为“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图画”、“概括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斗争生活的有高度艺术水平的作品”,并不是偶然的。从朱老忠代表的锁井镇农民与冯老兰的斗争,从运涛、江涛代表的农民后代向职业革命者的转变,从贾湘农、张嘉庆等人的革命活动,读者可以看到北方农民的觉醒与成长、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但这尚不是作品的全部。小说在表现农民和青年学生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对开明知识分子严知孝的描写,对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影响的地主后代冯贵堂的描写,对贪婪、保守的冯老兰的描写,对愚昧、奴性十足的老套子的描写,对由无业游民、兵痞子转向革命学生的同情者的冯大狗的描写,……构成了当时北方乡镇社会的全景图,具有历史风俗画的性质。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社会中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可以看到传统乡村社会在资本主义入侵时发生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到旧中国北方乡镇的社会众生相。从艺术方面看,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一是作家借鉴传统小说的写法,注重情节性,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而不像西方小说那样过多心理描写。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二是对独特的地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如河堤上的白杨树,平原上的麦田、谷穗,玉米面窝窝、秫面饸饹等饮食,过年杀猪、逛庙会、赶年集的风俗,等等。特别是人物对话中的俗语和土语,更给小说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三是人物性格的民族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被肯定的人物形象身上,也体现在某些被否定的人物形象身上。朱老忠豪爽、见义勇为、有心计、不屈不挠,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从他身上,人们甚至可以发现宋江、武松等古典小说人物的影子。严志和身上则体现出中国农民的善良、勤劳、朴实与软弱。老套子、老驴头是旧中国农民愚昧、自私等落后因素的体现者。老套子居然认为冯老兰收地租、放高利贷是天经地义的。所有这些人,无论进步与落后,对他们生存的那片土地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朱老忠30年后回到家乡,感受到的是孩子投进母亲怀里的温暖。严老祥准备下关东时,老驴头气急败坏地说:“老祥叔,你要下关东?不行!”“我老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爹也生长在这儿,他们都一辈辈葬在这儿,叫我离开这儿,说什么也不行,打死我也不行”。老套子也说:“外头给你撂着金子哩,还是撂着银子哩?即便撂着金子银子,那金窝银窝也不如咱自己的穷窝呀”。这种行为和语言体现的正是中国农民特有的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对“根”的迷恋以及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冯老兰家产万贯,却吃糠咽菜,一件破棉袍子穿了15年,补丁摞补丁,还照样穿在身上。他反对儿子的改良思想,甚至反对把牛车改成骡车。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传统中国人俭朴到吝啬的生活习性和因循保守的心理特征。这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形成《红旗谱》总体上的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创作方法上,小说遵循的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由于作家本人长期生活在冀中平原,对他描写的那些人物和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逼真地将其描绘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可以说,《红旗谱》是建国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