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姜德明·书味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姜德明,笔名余时,原籍山东,1929年10月生于天津,并一直在天津读完小学和中学。在天津达仁商学院读完大学二年级后,1950年到北京,并进新闻学校学习。1951年夏到人民日报工作。此后,在《人民日报》工作四十年。前五年在读者来信部,最后五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任社长,中间三十年在文艺副刊部。从1956年开始正式写作和创作,但都是业余写作。写作有两个方向:一是读书随笔的写作,二是散文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学会理事,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读书随笔《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书廊小品》、《活的鲁迅》、《燕城札记》,散文集:《绿窗》、《雨声》、《清泉》、《南亚风情》、《寻找樱花》、《王府井小集》、《相思一片》等,其中散文集《相思一片》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新时期 (1976—1988)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投票时名列第二。
内容概要
“情书一捆”
鲁迅先生编完《两地书》以后曾经对李霁野等北方朋友说:“你们看,我来编一本《情书一捆》,可会有读者?”显然,这是讽刺章衣萍的,因为1927年章出版过一本《情书一束》。这是一本看了足以令人生厌的书。说到章衣萍,此人在北京和上海都同鲁迅先生打过交道。鲁迅先生是很讨厌这个人的,他在《两地书》中,把章衣萍化名为“玄倩”,称章“目光如鼠、各处乱翻”,“到我这里来是在侦探我”。据鲁迅先生说,有时章衣萍来到西三条,让至客厅里坐亦会不高兴,非要挤进北屋一探“老虎尾巴”里的“秘密”不可。在章衣萍写的几本书里,偶然亦可看到他写鲁迅先生的几笔。如在《古庙集》里,便写到他坐在“老虎尾巴”里望到后园里养了三只鸡。“鸡们斗起来了。”他从窗内看出去,对鲁迅先生嚷着。鲁迅先生回答他:“这种争斗我也看得够了,由它去吧!”在《倚枕日记》里,他又记下在上海时期同鲁迅的来往。尽管鲁迅先生很讨厌他,但是当听到章衣萍身体不太好的时候,还是善意地出以关心。章衣萍说: “下午,妻拿了两册《樱花集》去送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说,吐一点血是不要紧的。常常记住自己的病可不大好。太阳是要紧的,空气也要紧。还是叫衣萍常到外面来走走吧。”其时,鲁迅先生自己的身体也很不好,章衣萍的妻子吴曙天对丈夫说:“鲁迅先生的脸色比你还黄呢。他也真不肯保重。”吴曙天说,鲁迅还告诉她,医生检查过说是肺部有毛病,究竟如何,还是“由它去吧。”这些记载倒也传神,大体是可信的。这位章衣萍实在无聊,一部《情书一束》还不够,1934年6月,他又在乐华图书公司出版了一部《情书二束》。这种似小说又非小说的文字算不得什么文艺创作,除了宣扬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可以乱爱之外,要么就是嫖妓和色情。为了掩饰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如在《给璐子的信》中,也生硬地骂一两句日本帝国主义。但是,这是无法改变它对青年人的毒害的。在《情书二束跋》里,章衣萍故意喊道:“唉,唉,我不愿再写下去……”又说什么:“呜乎!如果我有力量,还是丢了我的粉笔和水笔吧。锄头和镰刀正在等着我。”如果这不是哗众取宠,也可以说这是有意地在嘲讽左翼文学,其用心更可恶了。章衣萍是不是还写过《情书三束》、《情书四束》呢!也许当时的青年们终于会看穿他的把戏吧。正是不幸被鲁迅先生而言中,一束又加一束,这无聊的情书真的可以凑成一捆了。鲁迅先生讽刺章衣萍之流的玩意儿多么形象,也真够辛辣的!
丁聪的封面画
我最初接触了丁聪同志的封面画是在抗战胜利以后,当时主要的感觉是,他的画线条流利和装饰味极强。每当从书报摊前经过,百刊杂陈,远远地立刻能断定哪些是小丁的作品。他的画很少用大块的黑白,也不依靠光影的渲染,主要靠线条,而且常常只用竖线便准确地组成千奇百态、极富装饰效果的画面。可以说,那时候画家已经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大家。当然,思想是更重要的。那时唐弢、柯灵主编《周报》杂志,有一个时期每期封面上都有丁聪的一幅漫画。每一幅画都是投向国民党的一颗手榴弹,相当尖锐,相当深刻。诸如政府官员、国民党党棍、特务、兵痞、流氓,以及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的美军,都是他打击的对象。《周报》休刊号上,丁聪画了一幅《我的言论自由》:一个党棍一手抢了麦克风正在张开血口喷人,一手正在人民的嘴上强贴封条。这样的画是用不着再附加什么说明的。在艺术上,画家很讲究形式美,甚至连笔下塑造的反面人物亦一丝不苟,精心刻画。那些人物思想丑得令人憎恶,可是表现形式又是很耐看的,这种艺术上的和谐和完整,让人联想到京戏舞台上丑角的艺术效果,是很美的。当时,丁聪为凤子主编的文艺杂谈《人世间》所作的封面,亦富有艺术魅力。那是些装饰画,有的还配有一种底色,内容以正面描述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主,间亦表现人民的斗争和希望。第二卷八九期合刊上,画家写一少年捧着破碗里的半碗饭献给双亲,母亲掩面不忍食,父亲托腮愁思,一手紧握拳头。人物的愤慨尽在不言中。其时,丁聪又为吴祖光编的《清明》杂志设计版面,画插图,至今为人称道是版面设计最精美的一种刊物。画家为文艺书籍设计的封面亦独具特色……
作品鉴赏 姜德明关于现代文学的读书随笔,在当代文坛上是为读者所注意的,尤其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写了下来,在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了 《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活的鲁迅》、《燕城札记》等读书随笔集。作者把知识性的随笔当作散文来写,文笔清新,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新时期 (1976—1988) 全国优秀散文(集)奖。作者说买书和读书,一直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还在少年时代便开始了。他当年在天津读中学的时候,宁肯整个下午旷课,也愿泡在天祥商场的旧书摊前。他把这些旧书摊,当作是一座开架的新文学图书馆,它引作者走进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新文学书籍里遨游,作者感到新鲜、欣慰和充实。因此作者说他在这里耗费过光阴。后来,他的认识提高了,就说他一向爱跑旧书摊,以为那是很好的文化休息。作者之所以能持久地、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地把读书随笔写下来,这是有内在的原因的。作者常羡慕古人说的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豪语:读尽天下有奇趣的书。一方面他读生活里的一部大书,特别是外出旅行的时候,常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并写一点散文;在家的时候就读一点杂书,偶然读到一本书也会有梦一般的幻想,作者就写一点随笔,让已经沉睡多时的书与人重新活起来,并同现实交相呼应。作者写这些随笔的初衷,是假日里翻阅从旧书摊买回的旧书,常会有一些所得和所感,间或与朋友们说起,有时对方会感到新鲜和意外,这就鼓起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写读书札记的兴趣。他一边介绍知识,一边发点议论,仍然作为与朋友们谈天的继续。1962年作者给一家晚报写了二十篇左右读书随笔,内容都是关于现代作家和作品的,结果却引来了“文革”初期对作者的批判。然而,“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魅力,对于作者有无尽的感染,于是,在“文革”后期,当作者因病暂离干校,回家休养,因无聊而翻阅所藏的旧书时:一看之下,立刻着了魔。他觉得有很多他过去不曾发现的珍珠,正散置在寂寞的角落里;又像是在一片沙漠中发现了绿洲。于是作者又情不自禁地作一个拾荒者,并想写一点什么了。最初,作者说因为是业余写作,所以全凭个人爱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曾受任何约束,真是自得其乐。后来写多了,回过头来一看,发现也还不至于茫无边际。作者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所向,一是鲁迅同时代人的“书人书事”,二是“五四”以来已经渐渐被人遗忘了的某些作家,特别是那些无名的青年作家。我国藏书和“书话”的专家们对于姜德明的读书随笔在写作上的特色,有过很好的描述。唐弢认为尽管姜德明谦称他只是拣拾一些零枝片叶,甚至是冷僻的被人忽略了的小事,以此说明问题,然而在从细微处写出作家的性格比如鲁迅这方面,作者是做得非常出色的。作者细心读书,细心搜集的范围,已经及于文字之外;在写作上不讲或少讲别人讲过的话,所用材料,又大都经过匠心的搜罗与组织。孙犁认为姜德明关于鲁迅的随笔,是从性格与气质方面对于鲁迅的研究,他说鲁迅是作家,尤其应该从修养、性格方面作些实事求是的研究。黄裳认为,作者的选题小而具体,但给读者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黄裳说姜德明的随笔并非论文,然而较之那种论文——耐心读下去,捉了半天迷藏才发现论文要告诉读者的只是几句早已听了千百遍的老话,较之这样的论文,简短随笔的价值不就很显然了吗? 《书味集》书名的含义是:书是有味的。刚印出来的书带有油墨香味,陈年旧有仍有沁人的余香,作者乐于从旧书堆里去寻味的就是这种余香。在《“情书一捆”》、《丁聪的封面画》这两篇读书随笔里,我们不是也闻到了旧书世界沁人的余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