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寓言讽刺叙事诗。产生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经多人加工,其作者大部分无从查考,现在确知的只有三人:皮埃尔·德·圣克鲁、里沙尔·德·利格和拉克鲁瓦昂布利的一位神父。这些诗原来各自独立,直到法国现代学者吕西安·富莱将它们按情节顺序编为二十七组故事,才有了三万余行的完整体系。主要情节是列那狐和依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他们因个人恩怨,互相仇害。依桑格兰狼尽管力气大,但每一次都遭到列那狐的暗算,吃了大亏。他向诺布勒狮控告列那狐,狮很想敷衍了事,但在商特克雷公鸡和班特母鸡的哭诉之下,不得不传列那狐受审。《列那狐的审判》是二十七组诗中最精彩的一组,故事性强,讽刺尖锐,性格描绘也很精确。列那狐被判有罪,但凭他的狡猾的智慧,终于逃脱,获得最后胜利。《列那狐故事》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兽喻人,把兽拟人化,借描写动物世界,影射人类社会,反映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禽兽王国”里,狮王诺布勒象征专横昏庸的国王,骆驼缪撒尔象征贪贿好赂的教皇,雄狼依桑格兰和狗熊勃伦代表残暴贪婪的廷臣贵族、豪门权贵,鸡、兔、猫、鸟代表广大被压迫的下层人民。中心角色列那狐是新兴市民阶级的代表:他机智、狡诈,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敢于向大动物——狮、狼、熊等猛兽抗争,另一方面又欺凌和残害平民百姓——鸡、兔、猫等弱小者。在与强者抗争时,列那狐胆大心细、狡诈多变、出奇制胜,他是智力的象征,他的胜利表示市民智慧战胜了封建暴力。但他在欺凌残害弱小者时,他也受到抵抗和反击,常常变成失败者。显然,他的欺压弱小的行为在作品中是受到谴责的。以列那狐和依桑格兰狼的斗争为主要线索,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法国封建社会急剧变化时期,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僧侣之间的矛盾,市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它描摹禽兽的生动形象,影射人类社会,真实深刻,故事性、讽刺性强,是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中很有影响的作品。它长期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续篇、译本、仿作。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德国诗人歌德曾根据这则故事写了叙事诗《列那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