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主要新式海军。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统治集团极为震惊,于是兴起筹办海防之议。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各设提督一人,大兵船六艘,炮船十艘,每半年会操一次,使“三洋联为一气”。经过清朝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讨论,总理衙门基本同意丁日昌建议,但限于财力,提出“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待以后财力充足后再化一为三。1875年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1879年负责督办南洋海防事宜的沈葆桢病死,此后,筹建海军的大权统归李鸿章。当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负责处理海军日常事务。1881年,李又奏请任命淮系将领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并从这一年起,先后在旅顺、威海卫修筑军港,从1882年起先后聘请英国人琅威理、德国人式百龄担任训练海军的主要任务。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总结战争教训,提出“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10月成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譞为海军总理大臣,李鸿章为会办大臣。海军衙门本着“先办北洋一支”的方针,全力支持李鸿章筹建北洋舰队。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制定《北洋海军章程》,确定人员编制,共有大小舰艇二十五艘、官兵近四千人。北洋海军主要舰只均向英、德两国购买,只有四艘系福州船政局制造。海军人才主要由国内设立的海军学校培养,并派遣留学生到英、法等国学习海军技术。北洋舰队的将领大多是受过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影响和军事技术训练的青壮年军官。士兵则大多来源于沿海一带劳动人民。军队的组织训练基本按照西法进行。不论在素质、士气,还是训练、装备等方面,北洋海军同清朝的八旗、绿营及湘、淮练勇都有所不同,基本上是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近代海军舰队。但这支舰队建成后被李鸿章视为个人私产,封建军阀习气和官僚作风深深影响这支舰队,大大削弱其战斗力。加之1887年之后,未再添置新舰,1891年又停购军火。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在黄海大海战中受到挫折,从此李鸿章强令北洋海军困守威海卫,不准出战,1895年1、2月,日军水陆夹攻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可参看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