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生卒】:1858—1927

【介绍】:

又名租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早年受业于广东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次琦门下,受其影响,鄙弃程、朱,喜好陆、王,对乾、嘉以来的汉学表示怀疑和反对。更重要的是民族危亡和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使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日益不满。1879年去香港,1882年过上海,亲眼看到资本主义文明远远胜过封建制度,开始大购西书,从声光化电到史志游记,无不涉猎,逐渐形成变法思想。1888年到北京参加乡试,见清朝统治者在中法战后仍不思振作,第一次上书光绪,痛陈列强环伺中国的险境,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翻然图治”,因而被视为“狂生”,落第回到广东。1890-1893年间,在广州一面设立“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一面著书立说,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指明了维新派的最高奋斗目标。1895年,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会试,惊闻《马关条约》即将签字,激于爱国义愤,连夜起草一万八千余字的上皇帝书,由一千三百多名举人签字,递到都察院。书中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尽管未能上达,但康有为的名字传遍了全国。会试发榜康有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未就任。后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阐述必须尽快变法的道理和步骤,深得光绪帝的嘉许。8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又设上海强学分会,创办上海《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第五次上书光绪帝,痛言“瓜分豆剖”的危机形势,希望光绪帝决心变法。光绪帝本想接见康有为,因顽固派阻挠,谕令总理衙门传见。后由倾向变法的翁同解向光绪帝报告传见情况,光绪令康有为具折上陈,康又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上光绪第六书),提出变法维新的纲领:(1)召集群臣,宣誓变法;(2)设上书所,以广言路;(3)设制度局,以定新制。这三条是想依靠皇帝的权威,让维新派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全面改革政权结构,实现变法维新。随后又进呈《俄大彼得变政记》、《日本明治变政考》,促进光绪变法决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宣布变法,6月16日光绪第一次召见康有为,任命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康有为利用专折奏事的权力频频上书,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成为新政的主要策划者。为减少顽固派对新政的阻力,康有为建议光绪“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而只增新衙门,吸引维新派,使官僚势力不致有失权夺位之恐。但由于新政的颁行冲击了守旧顽固势力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慈禧太后终于发动戊戌政变,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通缉康有为。康逃亡国外后,组织保皇党,坚持改良主义立场,曾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由时代的先驱日益成为历史的落伍者。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清帝复辟,1927年死于青岛。可参看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康有为政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