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登太华蓝若》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登太华蓝若》原文与赏析

郭 文

抚策登危冈,前顾路犹缅。

隔溪闻清磬,兴与飞云远。

谷转泉声长,苔深石经软。

行行入珠林,尘累不烦遣。

兰若,是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原义是空寂闲静之境。唐代时人们称官府赐额的寺院为寺,私建的寺院为兰若、招提,后世即用为寺院的代称。太华兰若即太华寺,寺在今云南昆明太华山上。

佛教的教义,原以空寂为主,这首诗着重刻画这两个字,写太华寺处境的幽深,尚未瞻谒,已给诗人以摆脱世累、返朴归真的感受。首二句写太华山重冈复岭,诗人拄杖登上高冈,才察觉前路依然悠长。这正和《老残游纪》写的“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一样,只有到了高处才能见更高处。既是实境,也含哲理。“抚策”即拄杖。“危冈”即高冈。

“隔溪”二句点出深山中有古寺,磬是寺院中的一种法器,形如铜盆,敲击时发声清越能传得很远。这和宋欧阳修《黄牛峡祠》潭潭村鼓隔溪闻”相同,用特殊的声响作对象的暗示。由传来的磬声知深山中藏有寺院,人游兴陡增,决心深入探寻。

“谷转”二句写山径的清静幽僻。山间小径往往伴随溪涧曲折,所以峰回路转,泉水声更为清澈。由于山间很少人往来,小路上长满了莓苔,诗人用一“软”字,读来仿佛有踩在地毯上的感觉,可谓刻画深细。

结二句扣“登太华蓝若”题,大意是不断行进逐渐接近寺院,这时人世间的烦恼已不待驱遣自然消散。“珠林”,唐释道世编集佛家故事为《法苑珠林》一百卷,后世即以珠林为寺院的美称。“尘累”,佛家语,指烦恼,恶孽等种种束缚。

佛教在我国广泛流传,并获得士大夫们的崇奉,原在于它解脱的教义。后来的专搞法相庄严,买福免祸,是佛教的支流。这首诗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佛教所以能影响比较有识的读书人的真谛,因为宗教和迷信不同,它能抚慰人们内心的创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