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好衣吃好食》原文与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好衣吃好食》原文与赏析

罽宾三藏比丘,行阿兰若法。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粗敝,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服敝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家见之,听前不禁。既至会坐,得种种好食,先以与衣。众人问言: “何以尔也?”答言: “我比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种种好食。实是衣故得之,故以与衣。”

此篇选自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所译的《大智度论》。

龙树,约三世纪人,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曾学 “五明”,其后皈依佛教,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后周游诸国,更求他经。谓与 “外道”辩论,皆获胜利。传说他曾入海受“大龙菩萨”赠“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所以当南天竺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时,他就前往教化,使其放弃婆罗门教的信仰,皈依佛门。在此之后,他大力传教,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度。他的著作很多,有 “千部论主”之称。

鸠摩罗什,是一位有印度血统而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智慧卓越的大师,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一。他在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开始了他的翻译事业。他的丰富的学识和持久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佛教在中国的广为弘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对由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由于他的努力,这一系的经论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以及《大智度论》等,都传到了中国。

《大智度论》实际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论书。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引经很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篇通过叙述一位单身苦修的三藏比丘如何设“方便”,借好衣,才得以参加寺庙所设大会,讽刺了“守门人”——世间凡夫俗子那种以衣待人,自外表取人的势利、愚蠢。

文中“大会”,指大法会,是佛教为说法、供佛、施僧等而举行的庄严、隆重的仪式、集会。一个单身苦修“阿兰若法”的三藏比丘——通晓经、律、论所有佛典的人,却因衣破而不得入会,且多次如此。待主人公用了巧计,向别人借了一件像样的衣服,就畅通无阻了,而且得“种种好食”。这实在是与佛门有违的怪现象。故主人公得出的结论是:好衣吃好食。他的所做所为是:与衣吃食。在一种质朴的叙述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

本文属《大智度论》中的所引经的部分,这是一个流传于古印度佛教盛行时的故事。它在艺术上的特色,突出的一点是:通过平实、质朴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讽刺。而这种讽刺又是层层展现,步步深入的。试看,开头对主人公的简介“三藏比丘”、“行阿兰若法”,绝非一般的行文,这是为以下讽刺的目的而服务的。主人公因衣破“数数”不得入“王寺”参加大会,就已定下了讽刺的基本格调。待“作方便”,“借好衣”。得长驱直入,且得种种好食,所要表示的更深的讽刺意味已经出来。而最后主人公的言与行,则彻底表现出了作者的意图。

本篇是流传于民间的佛教故事,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在“佛门”中,虽然只有一个“守门人”出场,但那些愚昧、势利的佛门败类都已包融在内了。而这种内容的故事在中国,无论是在信徒,还是一般的民众中都会有相当的影响。因为类似的社会现象是共同的。以衣取人、以貌取人,只看外表,不求本质,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学中所经常表现的内容。

类似这样具有独立性的故事,在佛教文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它概括的某些社会现象,除佛教的宗教教义之外,还有着一定客观现实内容,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了古印度社会及中国历代社会现实的侧面,所以这样的作品就可以做为艺术欣赏对象被人们所接受。再加上它本身艺术上的价值,也就使它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好衣吃好食”一篇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