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戏剧·徐福求仙草》原文与赏析

《小说、戏剧·徐福求仙草》原文与赏析

东方朔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菇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

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菇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

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徐福求仙草》选自《十洲记》一书。书中内容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于是召东方朔垂询十洲情况,东方朔为其详细介绍了十洲以及沧海岛、方丈洲、蓬丘、扶桑、昆仑等处的绝域异物、奇禽异兽、甘液玉英、仙草灵药。故名《十洲记》或《十洲三岛记》。

《隋书·经籍志》将此书归入地理类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宋代晁公武撰《郡斋读书记》将其归入传记类。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将其列入小说家类。清代《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类异闻之属,题作《海内十洲记》。以后,又有作《海内十洲三岛记》、《十洲仙记》等。

关于本书的作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是方士伪托之作,这种看法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华林园射虎的事,而在梁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中载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李善注引《洛阳图经》说“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由此可见,汉武帝时还没有这个名称。说此书为东方朔所撰,显然根据不足。可是,《隋书·经籍志》已经著录,李善注的《文选》又多次引用其文。另外,书中还说汉武帝不能完全掌握并实行东方朔之术,故不得长生,由此可见,此书乃六朝时的方士伪托之作可能性最大。

本书明显地模仿《山海经》。保存了不少神话及仙话的材料。因东方朔以诙谐滑稽著名,后人传其异闻甚多,道教方士又附会他为神仙,所以,六朝时的方士伪托 《十洲记》为东方朔所撰,宣传神仙道教,以 “自神其术”就毫不奇怪了。

道教宣扬 “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所崇尚的神仙的首要特征也在于此。如果把儒教和佛教与道教进行比较的话,儒教畏惧天命,提倡自修其身;佛教认为此身根除幻化,人寿有尽,让信徒修行来世; 唯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飞升仙界,不信天命,不求正果,力抗自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道教与西方的宗教同样大相径庭。它不认为人来到世上是苦难、是赎罪,只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 “天国”或死后。它努力追求,寻找和探索一个快乐幸福的 “今生”和永恒。

《十洲记》 中的 《祖洲》 一则,即本文《徐福求仙草》,正是反映了道教这种长生不死的理想和追求。

《十洲记》中作者所记述的十洲风物、三山情状,都抓住其最独特处深入描绘,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犹如举一斑而窥全豹,从而使他所记述的对象、事件特点突出,生动有趣。《徐福求仙草》同样如此。作品不作泛泛之谈,仅就 “不死之草”着力刻画,铺张开去,极尽夸张奇想之能,读之令人惊羡,令人心往神驰。难怪秦始皇听后要派徐福跨海相寻了。

作品开头,仅用了19个字交待出祖洲所在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相去距离。文字极其简洁,扼要。接着说,祖洲上有不死之草,并讲明不死之草的形状、高度及其功效。也不过只有36字。至此,祖洲已全部介绍完毕。对不死之草,着重陈述它的功效神奇,实在是阆园奇葩,稀世之珍了。

祖洲虽“近在东海之中”,毕竟凡人难以人涉足,不死之草,虽有奇效,毕竟世人无由一见。为了让人信服,使读者能皈依道教,作者讲了一个似乎有根有据的起死回生的故事。说从前秦始皇修造上林苑,被折磨致死的人狼藉于道。有一种鸟如乌鸦状,衔来此草遮在死人脸上,死人当时就坐起来复活了! 言之凿凿,并有鬼谷先生为其佐证。证实 “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一株可活一人”。试想,生在美玉之田的草岂能一般!

鬼谷先生是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隐居鬼谷,因此自号鬼谷。这样的大学问家都证明此草的存在,可见东方朔所言不虚了。不仅如此,秦始皇还派徐福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驾楼船入海寻找祖洲,采摘不死之草。徐福去后未归,然而 “后亦得道也”,成仙了。这的确太令人神往了。可见,追求长生不死是可能的,道教的教义是可信的了。至此,作者完成了他的说教。

然而,如果把事件放到史家的角度去考察,便不难看出它的虚妄。秦始皇修建上林苑的阿房宫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这时,徐福入海求仙草已经过去七年了。那是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的事。据《史记 ·秦始皇本世》载,那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方士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仙山,始皇便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可见,修建上林苑与徐福入海本无牵涉,这里,不过是方士作者的随意附会罢了。

道教,是起自于民间的宗教,尽管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来麻痹百姓,但在不少道教故事中充满了积极进取和反抗精神、表现了程度不同的人民性。本篇虽着重反映了长生不死的愿望,同时,对秦始皇的暴政和繁重徭役也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特别是徐福驾楼船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一去不返,不仅冷落了秦始皇,而且后来还得道成仙,读罢着实耐人寻味。

也有史家认为,徐福是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编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骗过一心想长生的秦始皇而出走的,带领数千少年男女去创造一个新的幸福天地。果然如此的话,徐福便不仅仅是一位道教方士。真成为受难百姓心目中的神仙了。前些年,日本曾出土秦汉时代属名徐福的铜印,引起史学界的很大兴趣。或许,徐福当年果真漂洋过海到了东瀛日本。

《十洲记》作者搜集西汉以来关于十洲三岛及昆仑的种种传闻,敷衍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神仙世界,并附会出东方朔游十洲三岛之说,达到宣传神仙道教的目的。加之不少章节词藻华丽,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唐朝,很多人作诗行文,选字用典,取资是书,可谓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