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好了歌》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好了歌》原文与赏析

曹雪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第一回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说的是是甄士隐投奔岳丈封肃处,日渐潦倒,“贫病交攻”。一日,他拄了拐杖在街前散步,忽见一跛足道人,念此《好了歌》,并对他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甄士隐“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彻大悟,为此歌作了解注,并飘然随道人出家去了。

《好了歌》分为四段,每段四句,句意多转折而有照应对比。每段前二句大体相同,惟“只有”后分别为“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分咏四事,主旨则同一。章节复叠,便于反复吟唱。“好”与“了”既押韵,词义又绾联。第四句也同样押“了”字,称为独脚韵。因属仄声韵,读来顿挫短促,与此歌内容的表达恰相吻合,戛然而止,发人警省。

第一段言世人虽知神仙好,却摆脱不了功名的诱惑。然而古往今来为将为相者又在何方?反问突兀而滑稽。请看生前贵为将相者,死后不过也是一堆荒坟,任野草埋没。歌者貌似旷达,听者心中悲凉。类此之诗以前也有人写过。宋代范成大:“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但诗风不如此段萧飒。功名的虚无飘渺与“神仙好”相对比,给人当头棒喝,说教意味更为巧妙。

次段言世人终日为聚敛金银财产而用尽心计,贪多而无厌。一旦闭上了眼,什么也没有,极为形象地画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意味。言外之意,告诫世人,不必去厚财薄生。财是身外之物,何如学神仙,超脱世外。

第三段言富贵者拥姣妻美妾,纵情声色之间,耳边常被些恩恩爱爱的滴滴沥沥的柔声曼语灌醉。及至腿一撑,眼一闭,往日恩爱的妻妾们赶快另寻新巢去了。世人何苦要贪恋女色呢!

末段言痴心眼的父母为儿孙甘作牛马,一心指望儿孝孙贤。待儿孙翅膀硬了。自己老了,又有几个真心孝敬长辈的。的确,封建社会里,妻妾儿孙都被看作有财产,但焉能保证活的财产与自己同心同德?这里嘲讽了世人对儿孙后事的不能忘怀。

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是“立德立功”、“重义轻利”、“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实际上,世间万事、芸芸众生并非如此。《好了歌》对此作了无情的揶揄,对剥削阶级贪婪无厌的本性、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但路标却指向宗教的虚无主义。宗教视人生如过客,道教视仙界为永世长存,佛家以万物为虚幻,视俗世为欲界,色即是空,追求精神的超脱。两者相对立,是为了诱惑人们进入理想的天国。这正是曹雪芹世界观的局限性。跛足道人外形是不完美的,但因思想脱离欲念的羁绊,看破了世间的一切,因而是美好的,长生的。

将《好了歌》置于《红楼梦》的典型环境中,更大的意义是暗示了《红楼梦》的内容。君不见“鲜花着锦之盛”不过是瞬间的繁华,“盛筵必散”,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宝玉最后出家,找到了“好”的归宿。

甄士隐为《好了歌》作的解注是:“陋室空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此番注解确是更为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统治阶层的演变图。盛而衰,富变穷。你争我夺,昨日高官,今日囚徒。一切都在转化中,得出了 “一切皆空”,“何必为人作嫁” 的结论。而整个 《红楼梦》又以甄士隐为贾雨村详说太虚情作结,展示了封建社会末世中的贾府趋于颓运的过程。“了” 即“好”,使 《红楼梦》笼罩了一层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