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赠僧》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赠僧》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尝不强颜。

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

王安石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从地方到朝迁作过三司度支判官、副宰相、宰相,曾给宋仁宗上过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积极推行新法。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不断反对,变法失败了,王安石被神宗皇帝罢了官,于熙宁十年 (1077) 弃置江宁,失去了施展匡政济世抱负的机会。

王安石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我们别看他晚年潜心佛学,侈读佛理,好像与世无争,其实不然,我们读他的便知道王安石在政治上如何失意,变法后如何失宠,它是忧郁的,不仅如此,他还在 《杖藜》 一诗直言不讳地写道:“尧舜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他那种愤愤不平之情就像急流一样在他的内心里回旋激荡。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是在他罢官隐居后所作。

经历了各种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王安石的心情是疲惫的,忧郁的,然而是不平的。这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僧人,读起了佛学、禅理,联系到他自身坎坷不得意的政治经历,不由得深深叹息,发出慨叹:“纷纷扰扰十年间。”“十年”不一定是实指,是指他在政治上改革、奋争的艰难岁月。“纷纷扰扰” 四个叠音字,写尽了作者历经的风风雨雨,虽然显得平淡、轻松,却概括了作者无数坎坷的经历,包括了作者政治生涯中的喜怒哀乐,有过进取的欢喜,有失败的忧郁。最终,王安石是失败了,因而进一步叹息: “世事何尝不强颜”“世事”、“强颜”表现了作者在斗争失败之后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世上的事情固然不能都尽如人意,但当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屡战屡败,无力回天时,想起历历在目的往事,怎能不叫他心灰意冷呢?这里也表现了作者与统治者的不同流合污,表面上违心地应付,内心是抗争的,这与他晚年表面上只谈佛理,实际上内心并未忘记政治,并未忘记变法之争一样,他一直是想参与变法斗争而不得。

作者在欲干不能、欲罢不忍之时,为暂时排遣内心的苦闷,取得一时心理上的平衡,便想起和僧人谈起的禅理,以此宽慰自己:“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这两句用“秋水”和“岭云”两个意象,形象地阐述了佛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理,说自己“亦欲”过这种潇洒自由的生活,平静、悠闲的生活,应该心如秋水,身似岭云,不要对世事太执着,以致徒费心力而终归一无所获。这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暂时的避世心理。但对王安石这样一个积极主张入世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偶然、暂时的心理状态,或说是一种发泄和不满。我们从江西杭州发现的《上池王氏族谱》中所收王安石一封家书可知,诗人归隐林泉十年,并没有忘却政治,没有忘记变法之争。这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把“心存魏阙”的思想隐蔽得很深,表面上只谈佛理,好像从佛教禅言和宗教典籍中寻求精神寄托,其实诗人是一直和时代共呼吸的。

《赠僧》在艺术上有着王安石诗文朴实、自然、不近花峭、直抒胸臆的特点。涵咏之中令人意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