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下诏道成受封第十二》原文与赏析

《丹书下诏道成受封第十二》原文与赏析

……将慈航尊者功果,一总奏录我佛如来案前,……今慈航愿满功成……功成者一概领回灵山。……

那时元神尽复体,慈航显道笑嘻嘻,

左有金童右玉女,手抱净瓶杨桠枝,

五色祥云来托起,八宝金莲把身栖……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俗名《香山宝卷》,宝卷以真经命名,作者意在强调其卷本之价值。此卷为木刻本,正文每半页九行,每行十三字。前有 “观音古佛原叙”,末署: “时永乐丙申岁 (1416)六月望日书。”并有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叙”,本题: “时在大清康熙丙午岁 (1666) 冬至后三日广野山人月魄氏沐手敬叙于明心山房。”据作品内容应为道教信徒。

此宝卷为千手千眼观音的缘起故事,分上、下卷,论述妙庄王对三女妙善公主修行的禁阻和绞杀,妙善在神仙护佑下魂游地狱,最后于香山修证圆通,成千手千眼观音,并舍手眼替父治病,劝化父王,以全家得道的大团圆结局。

观音菩萨妇孺皆知,她以救苦救难的慈悲胸怀,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寄托的偶像。观音信仰随着太康七年 (286) 《正法华经》 的翻译而传入我国,在佛典中本是男性,名观世音,因避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唐代才有千手千眼观音的经典译本,因法力神通,故能现众多妙容,宋代以后,观音才逐步定型女性化。

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相融合,从而演化出中国模式的观音,《香山宝卷》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之一。

本卷大量采用了道教的内容,首先在叙录中借“达摩祖师题赞”说道:“三五归中守虚灵,水升火降名既济;八八卦爻火候精,五千灵文谈道德,玄元又玄众妙门。”佛教人物说的道教语,这其实是暗示宝卷的思想内容是继承老子《道德经》而来。

故事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妙庄王施淫威,扼杀妙善公主的修道。正文一开始就交代妙善公主是观音下世投胎所生,观音下凡前要“启奏瑶池金母、无极天尊前”,主宰天宫者不是如来佛,而是道家的神仙,观音成了无极老母的弟子。妙庄王的淫威通过三个情节来表达:首先是花园受苦。妙庄王与妙善矛盾的焦点是招亲,妙善“看破红尘,秉心学道”,不从父命,被罚到花园浇水,得到龙神土地城隍相助。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佛或菩萨的形象出现。花园中公主立誓:“虔诚敬禀告天京,上告玉皇天齐主。”她心目中的偶像仍然是道教神仙,尽管妙善声称:“皈依佛法僧三宝”,她所谓的佛法是“二五相交妙合凝,灵台收取先天气,北海存留龙虎迎”。其实质就是道教。

花园受苦未使妙善屈服,于是妙善被罚白雀寺受磨难。谁知节外生枝,谣言四起,唱言公主与法师有暖昧之情。妙庄王一怒之下,火焚白雀寺,五百僧人被烧死,唯独妙善安然无恙,为什么?因为“公主坐在三清殿,内有丹房一重门”。是道教的威力救了妙善。

妙庄玉恼羞成怒,下令把妙善拉赴法场斩绞处死。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黄龙真人奉瑶池金母法旨,与灵山须菩提回来护佑,最后把妙善引见无极老母。这里从字面上出现了佛教人物,但下文接着叙述,灵山须菩提却是道行、道德、灵宝、元始四位天尊,并非佛国之人。

第二阶段是妙善魂游地狱。这是瑶池金母之命:“叫黄龙!你与金童玉女,引妙善观看各狱。”地狱之制来自初唐成都沙门藏川编撰的《十五经》,南宋时被道教吸收编成《玉历至宝钞》,本卷中的十殿阎君完全抄自《玉历》,妙善魂游地狱时就目睹“立愿诵《太上感应篇》的张知悟,得上天堂”。

第三阶段是香山修道。妙善在香山修的什么道?“儿立志苦修炼不敢懈怠,采铅汞行大候虎龙徘徊”。在香山时妙善曾唱《真经文》一篇,内说:“只图口诵望超升,诵经若能了生死,古佛当初念何文”?“虎归龙穴汞铅合,四相齐飞扫三心”。很明显妙善修的是道教这功候。就在妙善功成圆满,返宫中替父王治病时,其制药方法也完全是道家的炼丹:“太和殿中安炉鼎……口念真言请神灵……炼至七七四九日……开炉拆鼎将丹取”。

综上所述可知:《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的基本内容是以道教思想为主宰的。

卷中还反映出许多儒家的伦理观念,妙善在妙庄王的淫威面前,还说什么:“父王有命,焉敢违拗!”“三从四德指节操”。哪怕是押赴法场,也是乖乖听命,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扬言“我儒门有孔子治世传教……言三纲谈五常明明大道,臣忠君子尽孝乐享逍遥”。在妙善魂游地狱过程中,仍谆谆告诫人们“忠恕二字细体行”、“教世人在阳间所善劝化,臣尽忠子尽孝莫犯律法……那孝悌与忠信仁义之话”。妙善分主的千手千眼,最后变为是“庄王封添手眼慈悲法相”,这又回到皇帝封诰、金口玉言的无稽之谈了。卷中有些语句直接出自《论语》:“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爱、勇者不惧。”“一箪食一瓢饮无穷妙奥”、“朝闻道夕死可”、“饮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作品,可以说是佛教在躯壳、道教的核心、儒教的配合。

本卷共分十二篇,每篇均有标题,以“话说……”开首,篇末多数无承上转下之赘语,少数有“下篇方知结前梢”、“且听下章说分明”、“且听下回分解”等句,明显受唐宋传奇小说及话本之影响。

全卷散韵相间,韵文有用作人物对话者,转折处为 “听我道来”、“叹道”、“齐曰”等等,也可用作内容的复述、情节的继续。十言、七言并用,以十字句居多,多为隔句押韵,也可随意转韵或不押韵,灵活多变。卷中出现《西江月》和 《风入松》词,如《风入松》的第一曲是:“朝游大地暮蓬莱,为度原来。朝元静把真经阅,度人船字字琼瑰。得受慈航宝筏,同升玉宇天台。”

宝卷主要流行在广大农村,所以语言的通俗化是其特点之一。正如卷首 “观音古佛原叙”中所说: “若为歌句,联为俚语,言简意显,辞浅理明。”在“读法十六则”中提到:“屏去一切梵语奥辞,直以说话者说经,令人易读易悟。”所以往往掺进许多方言土语,“别父王见母后将将(刚刚)坐定”、“睡着一种 (总) 冤魂要命”、“来一个游方僧能整(治)父病”、“越整(治)越烂越深沉(病情越重)”、“朕今时显报应可为凭章 (凭证)”。这些俚语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流行。还有民间的谣谚:“马不临崖足不退,人不遭难不慈心”、“怕的滩头遭风斗、一时沉沦堕水流”、“牛郎织女齐声贺,昆仑顶上转黄河”。

宝卷是讲唱的脚本,散文讲说、韵文吟唱,无音乐伴奏,河西地区称之为 “念卷”,有数十种唱腔,以家庭院落的念卷为主。

甘肃河西的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是现今国内所发现的同类卷本中的最古版本,郑振铎先生收藏的是咸丰壬子年 (1852),《宝卷综录》收集的是1868年的版本,而河西的版本 “古佛原叙”为永乐丙申岁 (1416),刻印时间为康熙丙午岁(1666),以后者计算亦比其他版本早近二百年的时间。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以其版本古老、结构工整、语言流畅、脉络清晰之优点,成为河西宝卷中的上乘之作。又以其三教合一、道教突出的特点,在研究我国宗教发展史上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