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古意》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古意》原文与赏析

韩 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看这首诗的诗题,颇有些朦胧,其实细味全诗,不过托“古意”以抒今感耳。这种立题法,在唐人诗作中并不少见,此其一例也。具体地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由华山玉井莲所触发的一种美好联想。

诗人不只一次地到过华山。其《县斋有怀》诗“求官来东洛,犯雪过西华”句,《答张徹》诗“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径”句,《华山题名》文所记“元和十一年八月,丞相奉诏平淮右,八日东过华阴,礼于岳庙,总等八人(诗人亦其中一人,时任行军司马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实备将佐”事,又其友鲍溶《夏日华山别韩愈博士愈》诗“别地泰华阴,孤亭潼关口。夏日可畏时,望山易迟久”句等等,均系诗人不只一次经临或登临华山的明证。另据李肇《国史补》云,韩愈好奇,登华岳之巅,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发狂恸哭,甚至欲缒遗书以为诀,后经县令百计救援,这才得以安然下山。现在华山苍龙岭岭尽处之逸神岩仍赫然摩刻有“韩愈投书处”五字。至于这段记载可信程度怎样,那却无关紧要,反正华山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则是毋庸置疑的。又据《华山记》云,韩愈登华山莲花峰,归谓僧曰:“峰顶有池,菡萏(即莲花)盛开可爱。”也许,这正是诗人在众多可以撷取的华山题材中,单单抓住“太华峰头玉井莲”这一颇富神话色彩的景事而入此诗的原因吧。

首句“太华峰头玉井莲”挈提全篇,直接切入咏诵之端,不枝不蔓,这正是古体诗的常见起法。太华,即西岳华山,以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玉井莲,据《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又据古乐府《提搦歌》云:“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泉水彻骨冷。”但这两条材料只说明华山峰顶有池、有井、有莲花,却并未言及玉井到底位于何峰。按玉井,在华山中峰即玉女峰,相传明星玉女曾居是峰,因有是称。那么,这和前引《华山记》所云不就矛盾了吗?不,这是写诗,又是“古意”,而不是写记游散文,没有必要那么言之凿凿。第二句“开花十丈藕如船”紧承首句后三字,借用神话传说极力铺写玉井莲之不同凡俗。据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引《真人关尹传》及元陶宗仪《说郛·繙古丛编》云,真人尹喜与老子游,各坐莲花之上,花径十丈,有及生灵香,逆风闻三十里。“藕如船”虽不见诸传闻,但因花大而联想到藕大,亦复贴情近理。以上前两句,既交代了玉井莲的所在,又勾勒了其外在品貌。三、四两句“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上承第二句的“藕”字,进一步从玉井莲的内质铺写其不同凡俗。这里也暗用一个神话传说。清人方世举注引《洞冥记》云,有一种瓜叫龙肝瓜,“生于冰谷,仙人瑕丘仲采食之,千岁不渴。瓜上恒如霜雪,刮尝如蜜滓。”莲生玉井,玉井又在“太华峰头”,且深有百丈,其水自冷;而水冷,莲下之藕岂能不冷,藕原本洁白,其冷霜雪喻之,又何其贴切!又藕性甘甜,况系仙品,谓其“甘如蜜”,并不过分。至若“一片入口沉疴痊”,则正从仙人瑕丘仲采食龙肝瓜千年不渴事而来,不过,想象更为丰圆。沉疴,即长久、严重而又难治的病。这样的病,吃一片玉井之藕即可痊愈,其品格与功效自非一般药物所能比,也自非莲藕中之凡株俗种所可企及者。清人王元启谓,“通篇从此一句生情”,诚为深中肯綮之论。以上前四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为玉井莲传神写照,并为后四句抒情做好铺垫。

五、六两句“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直抒诗人必欲得之而又不能得之的遗憾心情。上句先一扬,用“不惮远”即不怕远来坐实“欲求之”的真诚和殷切;下句又一抑,但恨青壁千仞,无路可登。青壁,像墙一样直立的山岩称壁,即悬崖峭壁之谓也,以其呈青苍色,故称青壁。宋人魏怀忠注本录韩醇(亦宋人)注引《选琴赋》云“丹崖险巇,青壁万寻。”夤缘,本指登高爬山时借以攀援的葛藤之类,这里用如动词,就是攀登的意思。这两句抑扬跌宕之间显出诗人思致。其实,“太华峰头。并非不能上去,亦非诗人未曾上去,前引李肇 《国史补》和《华山记》可证。诗人说“青壁无路难夤缘”,盖激诡之辞。因为诗旨不在记游,而是借端抒感,原不必节外生枝,写如何艰于攀登。艺术的真实不沾沾于生活的真实,此亦一例也。结尾两句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点明诗旨,表达了诗人渴望玉井莲能够广植人间亦即渴望美好事物能够广布人间的思想感情。上句化用杜甫《凤凰台》“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句句意,唯不露痕迹耳。即然“青壁无路难夤缘”,善于联想的诗人自然要想到“安得长梯”,前后联系何其妥溜! 下句和 “七泽”,即司马相如 《子虚赋》所云古楚国之云、梦等泽,后世没为陆地,其境相当于今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洞庭湖周围一带地区。因莲生沼泽池塘,故以“下种七泽” 以代遍植人间。值得玩味的是,不但 “下种七泽”,还要 “根株连”。也就是说,在让玉井莲广植人间的同时,还要让它们根深叶茂,欣欣向荣,互相关连。同一句诗而有加倍进层的艺术效果,正见诗人善于造句。

这首诗的诗意大体已如前析,但此诗既以 “古意”为题,是否还另有寄寓呢? 回答应该是旨定的。前引宋人韩醇评曰:“观公诗意有兴寄,其曰 ‘古意’,旨深远矣。”又清人蒋抱玄评曰:“虽非登山纪事,亦有感慨而发,不是绝对古意。”此二说不为无见,问题是究竟寓有何意。清人方世举注谓此诗盖为唐宪宗信仙采药而作,并引 《新唐书》所载元和十三年曾诏天下求方士事: “李道古因皇甫镈荐山人柳泌,言天台多灵草,上信之,以泌权知台州刺史。十四年泌至天台,采药岁余,无所得而惧,举家逃入山中。”方注还说: “此诗托言太华,以比天台; 托言莲藕,以比灵草;深入天台,故曰 ‘不惮远’;卒无所得,故曰“难寅缘”也。其曰 ‘我’者,经传指君之义例也。”方注此说,无论从注释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鉴赏的角度来看,恐怕都有穿凿附会之嫌。倒是清人王元君 “盖欲人君膏泽下流”说,还有真见地。因为就诗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谓此诗寓有此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是关心人民疾苦的,他在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十二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中就说: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但是,在 “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 《归彭城》) 的情况下,也就只好托古意以讽君王了。可惜由于没有可资稽考的本事材料,就不宜指说太实。仇兆鳌 《杜诗详注》注及杜甫 《凤凰台》诗时说: “解杜者,诗中本无寓意,而必欲傅会时事,失于穿凿;诗中本有寓意,而必欲抹杀微词,谓之矫枉。”此话颇得析诗三昧,正可作为赏析此诗时的借鉴。

清人朱彝尊谓此诗 “总以诞事诞语结构”,这话毫无贬意,正切中了此诗艺术构思的特点。华山是道教圣地之一,留下了许多虽云虚诞却又非常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诗人从众多的这种神话故事中撷取玉井莲这一具有永久性魅力的美丽传闻作为讽诵之端,然后展开联想的翅膀,把其他与诗旨有关的神话故事,也一并融会到诗句之中,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希望美好事物广布人间的奇思幻想。这种奇思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不能实现,但它像作为此诗咏诵之端的神话故事本身一样,也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此诗虽系古体,但结构严谨,如坂上走丸,一层紧接一层,一句紧接一句,思致妙如泉涌。诗的后半有起伏,有跌宕,如“我欲”句之与 “青壁”句,“青壁”句之与“安得”两句,起伏跌宕之中显出顿挫之致。诗人的风格原以奇崛著称,这首诗也有奇思幻想,并且融入了几个神故事,偶而还化用人他人的诗句,但行文并不晦涩,更无刻意求险之讥。全诗散句单行,笔力始终不懈。或谓诗人“七古结处多不精妙,盖用笔过于刚健”,此诗怕非若是,其结处不惟精妙,而且取境开阔,颇有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