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五饼二鱼》原文与赏析

《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五饼二鱼》原文与赏析

《新约·马太福音》第14—16章



使徒们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都一一告诉他。耶稣说:

“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里歇一歇吧!”

这是因为人多,他们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

他们坐上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可是他们的行动被人察觉了,有许多认识他们的,从各城步行,预先跑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耶稣出来,看见这么多人追随他来,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羔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耶稣就接待他们,开口教训他们许多天国的道理,医治那些需要医治的人。

不觉天色将晚,日头快要平西。十二使徒来对耶稣说: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去借宿找吃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野地。”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听他讲道,里三层外三层地坐在野地里,都没有吃饭,便对腓力说:

“我们从什么地方买些饼来,招待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原来要怎样做,他心里已经有数了。

“上哪儿去买呀?”腓力感到很为难,“就是花上200块银币,全都买饼,这么多人,撕巴撕巴,一人还摊不上一口呢!”

这时彼得的弟弟安德烈说:

“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这点东西,分到各人的手里,也不过是一丁点儿呀!”

耶稣说:

“你们叫众人坐下!”

于是众人都重新坐在草地上,一排一排的,有50人一排的,有100人一排的,人数光男丁就有5000。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天祝福,掰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众人都饿饥了,因为赶了好远的路来到这里听讲,一直没有吃东西。他们接过饼来,大口大口的,往嘴里不住地填,一手拿饼,一手拿鱼,吃得香极了。一个一个的,管接管吃,直到吃得不能再吃了,才住了嘴。打着饱嗝儿,把手里吃剩的送回来,交给门徒。

门徒们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往篮子里装,足足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以后在另外的场合,又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许多人聚集在耶稣那里,又没有什么吃的。耶稣叫门徒来说:

“我很怜悯这些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了,现在没有吃的了。如果我打发他们饿着肚子回家,肯定会在路上困乏走不动,其中好些人是从远处跋涉来的。”

门徒们回答说:

“这是野地呀,从什么地方能弄到饼,给这些人吃饱肚子呢?”

耶稣问他们说:

“你们有多少饼?”

“七个。”门徒回答说。

耶稣吩咐众人坐在地上,他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掰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开。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又有几条小鱼,耶稣祝了福,吩咐也摆在众人面前。

众人都吃了,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足足装了七筐子。这次吃饼的人数约有4000。

吃完饼以后,耶稣打发众人走了,他随即带着门徒上船,到大玛努他境内遇上法利赛人的盘问,又坐船往湖那边去。

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只剩下一个饼了,没有别的食物。

耶稣嘱咐他们说:

“你们要警惕,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门徒们互相议论着。

耶稣看出来,就说:

“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着吗?也不记得吗?我掰开那五个饼,分给5000人。你们收拾的零碎,装了多少篮子呢?”

“十二个。”他们回答说。

“又掰开那七个饼,分给4000人。你们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多少筐子呢?”

“七个。”他们回答说。

耶稣意味深长是说:

“这你们还不明白吗?”



约翰被希律王杀死后,耶稣就来到旷野,许多人跟着他,耶稣给众人治好病,讲完天国的道理后,用五饼二鱼喂饱了5000人。后来在加利利的海边,用七个饼和几条鱼给4000人吃饱。而后带着门徒,乘船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去。在船上,耶稣告诫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门徒不懂,最后耶稣一语道破: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门徒们这才明白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是以色列的两支。巴勒斯坦为马其顿亚力山大帝国所灭,最后成为罗马一个小行省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希腊人在该地区推行“希腊化运动”。犹太人不断起来反抗。在动荡的年代里,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前者成为谨小慎微的“君子”,而后者隐居在耶路撒冷成为一伙祭司贵族集团,最后,两者都成为“希腊化运动”的积极拥护者。耶稣的传教对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威胁,搅得他们心神不宁。《福音书》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法利赛人跟从耶稣,发现他吃饭不洗手(行净手礼),便责其不敬。耶稣答道,净手不净心,徒具其礼,乃大不敬。不敬而自诩为虔诚就是伪善。从此法利赛人就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当时的犹太百姓生活在罗马方伯掌理政事的环境里,方伯即税吏,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搜刮犹太人民,犹太百姓的恐惧、仇恨情绪与日俱增,很容易激愤、被人煽动起来。

五饼二鱼这一故事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耶稣在这儿宣扬他一贯的伦理原则:净心,遵奉上帝。净心就是除去向恶之心,俾清净心地领受上帝的指示。在《福音书》所记载的事迹中,耶稣或用比喻,或身体力行地向门徒们晓明事理,使他们从无知的蒙昧中获得智慧。而世上的俗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正如故事中的门徒只看到了饼一样。耶稣在耶路撒冷大闹圣殿、在家乡传教时不认母亲和妹妹,都是极大的冒险行为,这是向人们表明他抛弃表面的形式,忠诚于上帝的决心。人类是无知的,他们如同没有牧人的羔羊一样受着蒙蔽而无所适从,正由于这样,才使得他们或误入歧途充当帮凶,或冥顽不化,失职向恶。上帝是至知明察而又公正的,自从他创造人并嘱人经营世界始,就用尽心思,引人回归正道,因而《圣经》实际上是讲究个人完善的教义。《福音书》中耶稣的形象更成为举世效仿的楷模。他一生向善,明察秋毫,可贵的是他不囿于原来的基督教教义而对其实行改革:重德不重仪式;反对贫富、职业、身分和种族的区分;讲究净心和心诚,反对虚伪的道学。作为上帝的儿子,耶稣的一生不仅仅停留在宣扬教义、乐善好施上,他还引导人们摆脱无知和蒙昧,正如这个故事用饼和酵作比喻一样,耶稣常常用比喻晓谕门徒。

《圣经》的价值观是一元的,那就是向善。在这种价值观之下,无知无疑会将人们引向善的反面,即恶。正由于无知及由此而引出的恶惹恼了上帝,使得人类不止一次地遭到上帝的惩罚。“无知”引起的悲剧是西方人悲剧观上一种永恒的情愫。在一元论的价值观念下,无知引起的恐惧和向恶所产生的原罪成为悲剧的内在动力;而在世界多元的观念指导下,“无知”与难于预料连在一起,似乎幕后的上帝永远在和人开玩笑,他从不引人直达本质,而是将人引向迷宫,最后迷失方向,但结局却是注定的。后一种“无知”比前一种更可怕,这是在荒谬感和无奈感支配下的悲剧情愫。而前一种“无知”最后总有见光明的一天,因为耶稣——人子无所不在,时刻提醒未入门的或刚入门的民众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犹太人阖家同吃逾越节的无酵饼是摩西时代传下来的古俗,表明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为奴之地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要根除一切污秽。他们认为酵象征污秽,而吃无酵饼就意味着根除了污秽。耶稣又把酵比作假冒伪善的说教,这给无酵饼增添了新的意义。因此“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就是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污秽和伪善的意思。

中国记载道教始祖之一吕洞宾事迹的《吕祖全书》中记有“大云会食”之事,与本文耶稣用五饼二鱼使数千人吃饱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