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肯尼迪》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1 彩色/黑白片 188分钟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摄 制

导演:奥利弗·斯通 编剧:奥利弗·斯通 扎查里·斯克拉(根据吉姆·加里逊《刺客的踪迹》和吉姆·马斯《交叉开火:暗杀肯尼迪阴谋》改编) 主要演员:凯文·科斯特纳(饰吉姆·加里逊) 西西·斯帕塞克(饰丽兹·加里逊) 汤米·李·琼斯(饰克雷·布莱顿/沙尔) 乔·佩西(饰大卫·弗利) 唐纳德·苏瑟兰(饰X上校)杰克·莱蒙(饰杰克·马丁)



本片获1991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摄影、最佳剪辑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导演金球奖




【剧情简介】

字幕:“军方和中央情报局要利用美国军事工业优势控制全球,肯尼迪主张各国和平共处。盛传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进行秘密交易,引起国内极右势力不满……”

公路上,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扔下一个女人。她被送进医院后喃喃地说,有人要暗杀总统。人们认为她在说胡话。

1963年11月23日,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肯尼迪作巡回竞选活动到达这里。万人空巷上街欢迎。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枪声。肯尼迪在敞篷车上被子弹击中,送院后不治身亡。

几小时后电视报导凶手已被捉拿归案,他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他向着电视镜头嚷道他是替罪羊。12小时后,当军警押出奥斯瓦尔德时,他被人在近距离内开枪打死。开枪的人是达拉斯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杰克·卢比。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逊对总统被刺感到震惊,又对奥斯瓦尔德的被捕和被杀觉得蹊跷,决定进行调查。他了解到那年夏天奥斯瓦尔德和一个退休飞行员大卫·弗利过从甚密,便传弗利问话,弗利否认与奥斯瓦尔德相识。由于他言词闪烁,加里逊把他送交联邦调查局审查。然而联邦调查局很快就放了弗利,没有留下口供。

官方成立了调查委员会,由首席法官沃伦挂帅。成员全是上层人士,包括被肯尼迪罢了官一直耿耿于怀的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三年后,沃伦委员会公布了长达26卷的调查报告,肯定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一人开了三枪,子弹从榆树街一幢楼房六楼某书店的仓库射出。

加里逊仔细研究了这份冗长的报告,感到存在不少问题。他带着助手到仓库去作实地调查,发现车队经过那里的时间总共不到6秒,而凶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意大利老式步枪,望远镜头已损坏,使用这支步枪根本不可能在6秒之内连发三枪,何况6秒钟内大部分时间车队被浓密的树枝挡住。

报告中称奥斯瓦尔德是苏联间谍,刺杀的后台可能是古巴的卡斯特罗。报告说,奥斯瓦尔德在军队服役时学过俄文,在苏联住过,回国后因斗殴受到拘留,《生活》杂志曾以他一张持枪照片作封面,他在电视采访时亦自认是马克思主义者。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凶手,为什么政府在拘捕他后12小时内没有留下任何审讯记录?很难想象精明的沃伦法官会放过这样大的漏洞。为搞清奥斯瓦尔德的身份,加里逊和助手们来到一幢大楼,这是奥斯瓦尔德以前散发传单时印的地址。大楼有两个门,另一个门是白利德私人侦探社。白利德曾在海军情报部工作,是古巴流亡组织“民主古巴之友”的创始人。在肯尼迪遇刺的当天,加里逊亲耳听到他说:“应该给开枪者发奖章。”加里逊感到奥斯瓦尔德和白利德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而且不可思议的是,海军情报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机关都在这条街上。如果说奥斯瓦尔德是亲共分子,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老窝设在这条街上?后来,调查得知,奥斯瓦尔德与情报系统关系微妙。在服役时他就被送去学俄文,后来去苏联。申请返美时,美国政府48小时内便发给签证。回国后他不仅从未被列入黑名单,且一直在反共的白俄圈子里活动。肯尼迪到达拉斯前不久,他也到了达拉斯,由一个叫珍纳的女人介绍到榆树街那个书店仓库工作。与珍纳来往的人中有很多是中央情报局人士。

顺藤摸瓜,加里逊查白利德的档案。白利德已经死去,但档案里记录着他的助手杰克·马丁曾到警察局告他殴打。加里逊从马丁口里了解到,在白利德侦探社经常有带枪的人出入,他们都是替中央情报局走私武器的。他们有个丛林战术训练营,由大卫·弗利负责训练,那活动的代号叫“猫鼬行动”。肯尼迪下令结束训练营,他们大为不满。这些人当中,地位最高的是一个叫克雷·布莱顿的人。奥斯瓦尔德前次被拘留,就是由他出面请律师的。加里逊找到那律师,开始他不承认见过布莱顿,后在加里逊的压力下透露布莱顿是个同性恋者,常召男妓奥基夫。奥基夫正在狱中服刑,他说是弗利介绍他认识布莱顿的。他曾在布莱顿家里见到过奥斯瓦尔德,那时奥斯瓦尔德的名字是李昂。酒后弗利曾大骂肯尼迪没收了他们1300万元的炸药,又骂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作秘密交易,说“他活不了多久”。当时布莱顿制止住他。

加里逊相信布莱顿是个关键人物,令助手查明他的身份。同时他本人一一访问调查报告中提到的有关人士。他发现,报告在某些方面没有真实反映情况。如许多目击者反映枪声来自前方,而不是后方的六楼上面。一个在杰克·卢比的夜总会谋生的妓女告诉加里逊,卢比是黑手党,她曾看见他和奥斯瓦尔德、弗利等人在一起喝酒。许多材料证明,这些人根本是一个团伙。而当时的目击者或知情人后来都一一“意外”身亡。助手查明,原来布莱顿就是达拉斯市前贸易局长克雷·沙尔。他担任主席的意大利贸易中心被意大利当局指控为替中央情报局转移活动经费的机构。加里逊请他来谈话,他矢口否认认识上述各人。后来悻悻离去。

第二天,报上刊出加里逊调查此案的消息,其中还提到弗利。弗利十分紧张,要求加里逊保护。他歇斯底里地叫道,现在中央情报局、黑手党、古巴人都要追杀他了,因为他们都是同谋。果然,没多久,弗利被发现死在自己寓所,死因是“心脏病发作”。加里逊的助手也受到联邦调查局恐吓。华盛顿一位自称为X的退役军官约加里逊到华盛顿见面,要向他提供重要情况。在林肯纪念馆前,X告诉加里逊:他原负责一个专事暗杀、颠覆、心理战的“黑色部队”。1963年肯尼迪发出263号令,要逐步从越南撤军,当时他负责执行此项计划。秋天,上级突然派他出差南极。回程路经新西兰时,得知肯尼迪被刺杀,报上登出奥斯瓦尔德的情况。但从时差上看,那时尚未对奥斯瓦尔德进行审讯,而报导之详细令人觉得一切早有准备。这手法很像“黑色部队”所为。从达拉斯市的出事经过看也很可疑:总统访问前,负责保安的部队突然被调走,达拉斯街上似乎没有任何保安措施,人们可以在高处眺望,车速十分缓慢,甚至电话线也一度中断,好像是有计划的行动。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刚上台就发布了273号令,扩大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很快爆发战争。X问:这一切是为什么?对谁有利?在迈阿密大学内进行的“猫鼬行动”,300名特工参加,7000名古巴人受训,所消耗的炸药数不尽。谁是老板?谁赚钱?越南战争打掉了2000架直升机,价值100亿美元。政府从战争中发财。肯尼迪下令终止月球竞赛,战机合约只给与竞选有关的选区,引起军火商、石油商不满。他们便和军方秘密联络,决定秋天在南方行事。这一切并没有文字记录,但实际上是一场政变。X建议加里逊揭露真相,迫使政府公布材料。加里逊愕然。X说:“你不必相信我的话。自己去思考吧。”

传播媒介开始攻击加里逊。家人接到匿名电话,安全受到威胁。接着,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支持肯尼迪主张的罗伯特·肯尼迪被暗杀……可是,加里逊并没有就此罢手。1969年3月1日,加里逊正式向法院指控克雷·沙尔参与刺杀活动——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就肯尼迪案开庭。法庭上沙尔否认一切指控,坚持说不认识那批人。奥基夫等人出庭作证,但都由于本身有污点而证词无效。加里逊抛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证据:《时代》周刊保存的从未公开过的纪录片。那是亚伯拉罕·扎普鲁德1963年11月22日在案发现场拍摄的。从影片可以看出:(一)有过七次枪响,而不是三次;(二)子弹从三个不同方向射来,而不仅仅是从六楼;(三)致命的一击是从前方射来,因为肯尼迪的头部先向后仰一下,然后才坐下。如果像沃伦报告所断言的只开过三枪,那么,第三颗子弹就得飞来飞去,才有可能在击中肯尼迪之后又再击中坐在总统前面的康纳利州长和另外两个行人。“这真是一颗神奇的子弹,”加里逊挖苦说。

事实上,案发前后有许多不正常情况。首先,一个在附近值班的铁路工人注意到,出事前几小时,有辆汽车在榆树街一带来回行驶,似乎在测量每呎土地,出事前七分钟又有一辆汽车驶过,司机手上拿着报话器。车队转入榆树街后,车速减为每小时11哩,而榆树街是个三角地带。看来,策划者是非置总统于死地不可。其次,车队刚转入榆树街,路边突然有个人痉挛倒地,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个人被救护车送走后便无影无踪地消失了。最后,肯尼迪被送到医院,军方不许医生检查子弹入口处,一口咬定“是背后中枪”。至于沃伦报告断定是唯一凶手的奥斯瓦尔德,其行为更不合理。12点15分,即案发后90秒,他在该幢楼房的二楼小吃部喝汽水,有三人看见他。如果他是凶手,为什么作案后不赶快逃离,而是急急忙忙在90秒钟内从六楼跑到二楼去喝汽水?接着,他回家去,然后应约去看电影。在此期间,一个警察被人枪杀。14分钟后,全城已在搜索奥斯瓦尔德,认定他是杀死警察和杀死总统的凶手。1点04分,30名警察冲进电影院抓住他。传播媒介立刻广泛报导。这一切,好像都是预先经过布置的。

加里逊作了长篇发言,要求把约翰逊政府下令到2038年才许公布的案件材料公诸于众。然而,陪审团裁决克雷·沙尔无罪。当记者围住加里逊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说:“即使再花30年,我也要继续下去!”

字幕:“1976—1979年政府承认肯尼迪案可能有阴谋。然而直到今天仍未公布有关材料。”



【鉴赏】

奥利弗·斯通的政治片《肯尼迪》是一部具有很强震撼力的作品。它重新揭开美国历史上的最大悬案——肯尼迪总统遇刺案,矛头直指白宫、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军方,毫不含糊地称他们合谋刺杀总统。影片引起美国社会很大震动。左中右人士都就此发表看法,一时间人人都似乎成了影评人。有人责难斯通故意耸人听闻,无中生有;有人支持他的观点,要求政府公布肯尼迪案材料。据《时代》周刊和CNN广播公司联合作的民意调查表明,73%的人认为刺杀是有计划的阴谋,72%的人认为政府是向人民隐瞒了真相。一句话,大多数人不相信官方提出“暗杀只是个人行动”的结论,而认为背后另有黑手在操纵。社会对《肯尼迪》的争论已超出电影的范围,而涉及到美国的这段历史。因为那些入场时本来只准备去看一部故事片的观众,出场时已忘记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相信

那一切都是事实而认真地加入争论。而且肯尼迪事件过去已近30年,构成目前

电影观众绝大多数的青年人并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他们更容易接受影片的观点。

《肯尼迪》放映三小时自始至终要证明:1.奥斯瓦尔德、弗利、布莱顿等人是互相认识的,刺杀是一个集体行动,不是奥斯瓦尔德的个人行动;2.子弹从三个方面射来,总共打了七发,说明凶手不是一个人;3.行刺的目的是为了美国继续越战。一句话,暗杀肯尼迪是个有组织的阴谋。斯通本人也表示:“我要让人们摆脱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思考另一种可能:一次铲除肯尼迪的宫庭政变。”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斯通把《肯尼迪》拍得超出了一般推理片、历史片、纪实片、惊险片的模式。从来没有一部好莱坞影片有那么多的资料,那么多的对白。影片从头讲到底活像一次目的明确的新闻发布会。同时,它又具有很高的可看性,很大的蛊惑力,达到很强的宣传效果。作为一部政治片,它是很成功的——它本身已成为一个政治事件。经过全国上下半年多的争论,美国国会终于立案重新调查肯尼迪事件,并且决定将调查结果除涉及国家安全部分外全部公诸于世。这无疑是斯通的一大功绩。

然而,《肯尼迪》终究还是一部故事影片。虽然它用了很多史料,有些甚至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影片的立论是建筑在推理之上:如果肯尼迪连任总统,他便会让美军撤出越南(263号令只是命令撤回16000名美军顾问中的1000人),也就不会发生越南战争,而这触犯了鹰派利益,因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一假定,并没有事实证明。而片中的肯尼迪,是被美化的、虚构的肯尼迪。片中的加里逊也只是一个剧中人。因此,斯通借X之口,让观众“不必信我的话,自己去思考吧。”

实际上关于肯尼迪事件,在美国向来存在争议。如有一种看法认为肯尼迪之死与黑手党有关。持这一观点的人说肯尼迪与黑手党有很深的渊源,他与芝加哥黑手党教父萨姆·吉安卡纳过从甚密。他能当上总统,吉安卡纳出力不小,事后肯氏也有回报。然而肯尼迪遇刺前不久两人闹翻,于是吉安卡纳策划了这一阴谋。持这一观点的人指出杰克·卢比本人就是黑手党分子。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看法。斯通的观点也不是什么新提法。《肯尼迪》一片之所以能把30年来的争议再次挑起,不得不承认是斯通的功力。他用复杂的电影手法,使事实和推理犬牙交错出现,让观众不知不觉接受推理为事实。由于对肯尼迪事件有不同看法,《肯尼迪》是以《罗生门》式手法表现双方观点。但《罗生门》是纯客观的,三个人各说各的道理,真相扑朔迷离。而《肯尼迪》却是导向性极强,虽然也拍对立面观点,但通过巧妙手法把既定观点灌输给观众。如克雷·沙尔被传问时表示不认识男妓奥基夫,但画面出现他和奥基夫同桌用餐的回忆;律师说没见过克雷·布莱顿,画面上是克雷坐在他办公桌前。这样,观众立刻就接受了一个信息:他们在撒谎。

闪回在《肯尼迪》中占很大比重。闪回中凡属事实者用彩色,属推理者用黑白。推理部分并非一定不是事实,只是缺乏物证。如铁路工人目击事发前附近的不正常状况,是用黑白拍摄,因为这位工人后来丧生了,他的叙述便永远成为无法证实的事。可是,一些关键场面,如目击者(证明子弹是从三个方面射来,虽然也是目击者)的叙述,但用彩色拍摄。这样,观众便很自然地按上述规律把它列入事实的范畴。刺杀时的情景,镜头故意模糊不清,造成像记者匆匆抢拍的印象。类似许多手法,目的都是为了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接受加里逊的观点。应该说,《肯尼迪》的摄影和剪接在协助导演完成最高任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也很有特点。难怪《肯尼迪》获得的八项奥斯卡奖提名中,最后获奖的是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另外《肯尼迪》的配乐也很有特色。凡是关键场面,配乐都很独特,引人注意,好像是一篇文章的某些重要词句底下加上重点符号一样。

奥利弗·斯通一贯以热衷于反越战题材著称。他执导的《萨尔瓦多——另一个越南》、《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等片观点都很激烈。这是因为他曾被征入伍,在越南参加过作战,因而对这场非正义战争有着痛切的体会。在《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中,斯通刻画受到这场战争伤害的普通人。在《肯尼迪》中,他写的是受到这场战争伤害的整个国家——美国人一向引以自豪的“民主传统”受到了无情践踏。

斯通有意使加里逊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前与X会面。128年前,林肯提出要使美国政府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但这位主张解放黑奴的总统结果却被他的政敌所暗杀。加里逊最后在法庭上痛心地说:“我小时候以为民主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才知道不然……宪法有何用?民主何在?多少知情人死于所谓的‘心脏病发作’。连国家首脑都可以随便杀害,这成了什么?!——法西斯!……我们所失去的不仅是肯尼迪的脑袋,而是公正!”他愈说愈激动,最后含着眼泪向陪审团说:“要恢复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就靠你们了!”加里逊说这句话时,眼睛是直视着镜头——观众。这不平常的处理表明斯通是对公众呼吁,呼吁大家起来维护民主,恢复美国的立国精神。

斯通为了拍《肯尼迪》下了很大功夫。他访问了200多人,到榆树街那幢大厦的六楼上作实地试验,重造了一辆当时的汽车,让它真正从榆树街慢驶通过,计算准确的射击时间……他所作的实验,据说比官方为此案所作的实验还要多。他又向当时的目击者扎普鲁德的家属租到那段珍贵的历史资料片。他认真地,一丝不苟地研究了沃伦报告,提出自己的疑点。这一切,使《肯尼迪》产生了极大的说服力,也保证了影艺的成功。同时,斯通还得到同行的大力支持。当今好莱坞最红的男星凯文·科斯特纳扮演加里逊,他精湛的演技使本来很枯燥的长篇讲话也变得生动感人。另外还有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大明星,如西西·斯帕塞克、杰克·莱蒙、唐纳德·苏瑟兰,也自愿在片中扮演戏不多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