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水鸟 [美国]布莱恩特》读后感

在夕阳残照中间,

冒着滴落着的露水,

掠过玫瑰色的云端,

你独自往哪里飞?

猎人休想伤害你,

他觉察不到你飞行,

你背负紫霭滑得疾,

形迹模糊难看清。

你在寻找芦苇荡,

抑或是宽阔的河畔,

抑或是起伏的波浪

不断冲击着海岸?

有个神将你照管,

教你认清自己的路,

在海边、沙漠和空间

孤身漂泊不迷途。

你整日拍着双翼,

不管天高空气稀冷,

从未倦得扑向大地,

虽然暮色已昏朦。

辛苦旅程将完毕,

你将有新巢过夏天,

将与伙伴齐声长啼,

芦苇将被巢压弯。

我已经望不见你,

你已经消失在天边,

可你给予我的教益,

我久久铭记在心间。

教你在辽阔高空

平安地翱翔的那神,

在我漫长的旅程中

也将给我以指引。

(江冰华译)

【赏析】

布莱恩特是美国第一位浪漫主义人,19世纪20年代即以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而闻名,被称为“美国的华兹华斯”。同时,他还是一位激进的民主派分子,在纽约担任影响颇大的《晚邮报》的主编,高举“自由土地、自由言论、自由劳动、自由人”的旗帜,为反对南方的蓄奴制和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布莱恩特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作为华兹华斯的信徒,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注入了鲜明的道德情感,他主张诗人应该以一颗敏感的富有洞察力的心灵去寻找和发现自然中隐含的真谛。布莱恩特强调要描写自己周围熟悉的景色,他在自传中谈到自己“从少年时就兴味盎然地观察自然界”,新英格兰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陶冶了他的诗心,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这一地区独有的自然风物融入了自己优美的诗句,正如爱默生所称道的:“是布莱恩特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向世人揭示了我国的北方景色——夏日的盛装、秋天的斑斑褐色以及隆冬的明与暗。”爱默生赞美他是“本乡本土的、诚挚的、独创的爱国诗人”。

他的《致水鸟》一诗即以美国北方常见的水鸟为抒情对象,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据说这首诗是布莱恩特一次在马萨诸塞州从肯明顿去普莱茵菲尔德的旅行之后所写。此前在旅途中的布莱恩特“极度忧郁绝望,不知道在这一大千世界里自己将走向何方”,突然一只水鸟飞过天空,从他的视线里掠过,于是诗人在这只孤单的水鸟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在诗的前三节,诗人的眼光追逐着飞翔的水鸟,同时也在内心追问着水鸟行程的目的地,夕阳残照,露水滴落,远处是玫瑰色的云彩,一只水鸟在空旷的世界中飞过,不知要飞往何处?在寂寞的飞行中或许潜伏着危险,但水鸟疾飞的翅膀保护着自己,“形迹模糊难看清”。这种模糊难辨(darkly seen)显然是双关语,形体的难辨只是外在的,而深藏在鸟儿内心的那个目的地的难辨才是根本的。如果引申到诗人自己身上,则是他人生的困惑与迷惘没有人(包括他自己)能够化解,没有人能够给他指明一个确切的方向。诗人对水鸟的困惑是他自身困惑的投射,而他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试图从水鸟的身上寻找解决困惑的启示,因此他并未停留于追问,他要进一步找到答案。在诗的后半部分,在随之展示的更大的时空世界中,水鸟的飞行变得坚定而有力,等待它的是一个温暖的家园:“你将有新巢过夏天,/ 将与伙伴齐声长啼,/ 芦苇将被巢压弯。”这美好的一切皆源于神力(Power)的出现,源于神对水鸟的指引与照管,所以尽管水鸟消失在诗人的视野之外,诗人亦不再担心它的前路;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也不再忧心忡忡,他相信眷顾一切生灵的神“也将给我以指引”。

由此来看,《致水鸟》一诗不过是诗人对自己宗教信念的一次形象化的演绎。在诗中,神其实始终是在场的,诗人最初的困惑只是来自信仰的迷失,当他突然领会到神的在场时,整个世界便拥有了明亮的中心,变得有序而和谐,先前迷惘的个体——包括水鸟和诗人——都将各得其所,在神恩中领受自己的命运。在布莱恩特所处的时代,尽管美国的宗教复兴运动此伏彼起,但传统信仰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或者说信仰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当时盛行的自然神论中,神被排挤到独立运行的自然世界之外,好像成了一个无能为力的只能栖在高处的观望者。布莱恩特的《致水鸟》一诗发表于1815年,如同第二次宗教觉醒运动的一个侧影,他在诗中所透露的迷惘也是深层次的信仰的迷惘,一种归宿性的迷惘。他试图将身高位远的神重新唤回到人们的身边,以神的出场和在场来涤除这种迷惘,靠着复苏内心的信仰来复苏对生活的信心。但在日益世俗化、科学化的世界中,信仰的复苏谈何容易。关于人的信仰,布莱恩特曾经在另一首诗中写道:“你别像夜间采石的奴隶一样,/ 被鞭打着走进地牢,/ 而要在一个坚定信念的支持安慰下,走向坟墓,/ 如同一个人用自己躺椅上的布罩 / 裹住身体,走进美好的梦境。”也许,连诗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话语内含着对自身的反讽,所谓“坚定信念”或许真的只是在怀着一个“美好的梦境”而已。

(韩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