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雾霭穿过
交缠着的秃枝而摸索,
霜降在栏杆上斜视。
疲倦蹲伏在一辆棚车上,
当它在铁轨上弯曲驶回家之际,
观看着蒸汽引擎。
几根不幸的黄色粗枝
裸露而呜咽。
潮湿的粘附物在石头上挣扎。
夏天收拾了她的破布
又像她来临时那样
不期地离开。
秋天潜伏在庭院周围,
在砖石之间流出口水。
我知道你会来临。
没有时间去加热房间;
你这么快就来到这里,
注视着我的眼睛,
对我的耳朵轻声低语。
(董继平 译)
【赏析】
在尤若夫的《冬夜》中,夏天如点点灯火闪烁着熄灭了,夏天被管制了;冬天很快就来临了。这中间没有秋的过渡,没有秋景的描绘。他在《秋天》这首诗中专门写秋天的来临,填补了诗作中由夏到冬的“空白”。
全诗共六节,通篇都是以拟人手法写就的。第一节写的是雾中的秃枝:雾霭在“摸索”,似乎在寻找下一个可以占据的空间。而且,它已经穿过了交缠着的树枝,雾霭的浓密与不断运动、见缝就钻、随着空间的改变而变幻无定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也是一个拟人的诗句:霜仿佛是从天而“降”,停在栏杆上“斜视”。一个“降”字把霜来的气势、霜的浓重与迅捷都表达了出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由夏到秋,露水成了霜,它在栏杆上斜视,是静观大地,还是轻视完全溃退的夏天?
第二节的用词很形象、准确。疲倦是一种体验,但它却“蹲伏”在一辆棚车上面,随着火车蜿蜒而行,观看着蒸汽引擎。在这种默默的观看之中,疲倦得到暂时的歇息。其实,这写的是人物的心理,人物的眼睛隐藏在诗句背后。诗人拎出强烈的感情体验来充作观看者,“疲倦”得到了展现与释放。与第一节一样,这一节也是一幅静中有动、动静合一的画面。
第三节回过头来细细描绘第一节中就提及的树枝。第一节中只是写了树枝上的叶子已经脱落,这是雾霭中的景象,是模糊的视像。这里则是比较具体的近距离的观察结果:“几根”、“黄色的”、“粗的”、“裸露的”——写出了树枝的数量、颜色、大小等。不单有客观的对上述几方面的描绘,还有主观体验的表现:既有诗人的直接评述——“不幸的”,又有树枝的内心感受——“呜咽”。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还是诗人内心的感情流露,是诗人的“移情”带来的结果。这一节中第二句写的是霜中的石头,上面有“潮湿”的粘附物在“挣扎”——这是一个极具人情色彩的词语。诗人对生活的体验——不幸、为自己的不幸而呜咽,但又不放弃,而是努力地挣扎——在不经意间露出了蛛丝马迹。
第四节插入了夏天离去时的景象。不知道她究竟是何时离开的,就像不知道她何时来临时那样,能够知道的只是她收拾了自己的破布。这里的夏天颇似一个女人,而且是诗人曾经爱过的女人:不知道她什么时候闯进了自己的内心,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在自己心中不再那么重要。她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留下的可能只是无限的怅惘与淡淡的哀伤。
如果说第一节中写的是雾霭在空中、野外交缠树枝的空间中寻找可以征服的区域,那么这一节写的是秋天在地面、庭院中与夏天抢夺地盘。秋天采取的战术是以静制动,它并没有发动直接的攻击,而是潜伏在庭院的周围,在砖石之间流着贪婪的垂涎。这当然是初秋。经过与夏天的较量,深秋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最后一节是写人物的感受。尽管知道秋天终会到来,但没有预料到的是竟然来得那么快,快到自己都没有时间去加热房间。于是,在“秋风萧瑟天气凉”中以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秋天的真正驻扎。她还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的耳朵轻声低语。在说什么呢?是告诉他不要试图逃避自己?还是她将陪伴他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是秋天,还是恋人?是真实,还是梦幻?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