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多林跳起了舞,
甜酒喝得醉醺醺,
饕餮了小麦地边的水果,再把野莓果汁饮尽,
悠扬起伏的华尔兹乐声使他心旌神移难自禁。
看哪,他把外氅的下襟搭到臂上
拉着每个姑娘热烈地跳舞,
一直跳得她们娇喘吁吁——像无精打采的罂粟花儿——
贴在他胸前情意绵绵。
弗里多林跳起了舞,
前尘影事使他心迷神醉。
吱吱嘎嘎的农家小提琴声
曾经给过他父亲祖先安慰。
如今你们这些老人,早已入土为安在地下长睡,
昔日拨弄琴弦的那只手,如今也已经笨拙颤抖,
你们的生命和你们的时代,像是一阕轻声细气的俚歌,早已被风吹得烟消云散。
它曾有过人生的欢乐,也充满了辛酸和悲哀。
但是现在你们的后代,弗里多林在这里跳舞!
他身强力壮,温文潇洒,
同农民讲话满口粗话
可是和学者却用拉丁文攀谈。
在新垦不久的田野里,
沉甸甸的谷物一片金黄。
他曾一口气不歇地刈割,
只听得长柄镰刀飕飕作响。
谷物装得仓满囤流,
他像你们一样笑逐颜开。
你们家的男人都是一个模样:
在秋夜橙红的满月照耀下,
他把自己心爱的姑娘,
高高举起,细细端详。
(斯文译)
【赏析】
《收获的欢歌》塑造了一个多才多艺、健康快乐的农民形象。诗歌开篇很有“酒神狂欢”的节日气氛——弗里多林畅饮美酒,尽情饕餮,然后与姑娘们纵情歌舞……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感性魅力、善于享受生活乐趣的青年农民形象。
第二节笔调一沉,转入了历史的追溯: 首句与第一节一模一样,承接上一节的场景(第三节首句仍是“弗里多林在跳舞”,将三个小节统一于同一场景中),继而弗里多林在舞曲声中想起了父亲与祖先——那些已经长眠地下的老农的人生,虽有欢乐,但辛酸和悲哀更多。诗人虽未明言,但暗示了弗里多林的祖先与父辈是传统的农人,知识不多,也没有什么享乐与追求爱情的机会(事实上,诗中如此理想的农民“弗里多林”,恐怕到现在也并不多),他们单调而辛劳地过完一生,生命如同“轻声细气的俚歌”般烟消云散,如同世世代代千千万万朴实憨厚的农人一样,未能在世上留下更多痕迹。
而弗里多林,诗人着力塑造的这位青年农民,却是如此与众不同。诗歌第三节全面赞颂了弗里多林的才艺——他健康强壮、潇洒温文,在农民堆里粗声豪气,遇上学者却能用拉丁文与之攀谈;劳动上是一把好手,收割庄稼是个好把式;爱情方面也幸福美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在满月清辉下恩爱缠绵……这的确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农民形象,集智慧、健康、艺术才能与劳动技能于一身,已近似马克思描述的“自由全面地发展本质力量”的未来理想人格了。
此外,全诗词句的优美、色彩的浓烈,也给人深刻印象。第一节的狂欢景象富于乡间情趣,热烈酣畅;第二节的忆旧多用长句,委婉低回;第三节则较为简洁铿锵,富于画面感。
(钟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