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有一棵苍松 [德国]海涅》读后感

北国有一棵苍松

独立在光秃秃的山顶,

他在一片白色中沉睡,

全身覆盖着雪和冰。

他梦见一棵棕榈

独立在遥远的日出之乡,

在燃烧的峭壁之巅

她在默默地哀伤。

(飞白译)

【赏析】

1816年,海涅在他叔叔的公司任职,后来又在叔叔的帮助下在汉堡开办了一家英国纺织品代销店,但因不善经营,不久倒闭。在此期间,海涅遇到了叔叔的第三个女儿阿玛莉·海涅,这个影响了他青年时代命运的姑娘。他用无数柔情的篇讴歌了这个少女,“毫不疲倦”地描绘了她的魅力: 她散发着美的光辉,宛如阿芙洛狄忒女神;她的眼睛、嘴唇和两颊可以和科隆大教堂中的圣母像相媲美;她的眼睛是紫罗兰,她的手是百合花,等等。但是,看来她没有真正爱上过他。1821年她同柯尼希堡的一个庄园主结了婚。被所爱的人遗弃的痛苦,促使海涅写下了组诗《抒情插曲》,《北方有一棵苍松》是这组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征。两节诗实际上是两幅感情的缩略图,它们表达了无法克服的分离。北国与东方——“日出之乡”,地域相隔多么遥远;冰天雪地与“燃烧的峭壁”,季候相差多么悬殊。而把这两幅感情的缩略图联为一体的则是幻想——松树在冰雪中做梦,棕榈树在阳光下哀伤,以此表达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旨趣。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 海涅在这首诗里为什么不把北方和南方、阴郁寒冷的德意志和明媚温暖的意大利相比,以使地域和方位更为对称?为什么要引进“东方”或“日出之乡”这个地理概念?如果我们联系海涅的其他几首优美的抒情诗,如上一首诗《乘着歌声的双翼》,这个疑惑就不解自明了。显然,这里的“日出之乡”是指印度。诗中几个意象——“棕榈树”、灼热的阳光等都暗暗指向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这就表明,海涅的旨趣在这方面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也许是哥廷根大学的梵语讲座激起了他对这个梦一般的东方国度的神往;而他的浪漫派同胞对异国情调尤其是东方情调的偏爱也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于是在本诗中,通过幻想的东方之行,他设法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在遥远的异地激起了回声。

(张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