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星期天 [意大利]塞雷尼》读后感

两个人久别重逢

在战后的一个星期天

静寂的大海

莫非会重起波澜?

……爱我吧——他说——你归来了

就用全副身心爱我

把这离别的岁岁月月全部补偿……

要知道……

……在战争的最初时光

每一个星期天总是

温柔的失望

昏沉的钟声

从阿姆斯特丹驶来的最后一班邮轮

抛在海面的缕缕青烟……

他们动情地凝眸对视

从铺着佛来米细布的长桌下,

悄悄地伸出手去摸索。

年复一年孤独寂寞

浪花卷去了岁岁月月

海峡因哑默无言

因韶光的流逝

迷离恍惚了

化作横亘天宇的巨石

静寂的大海

莫非会重起波澜?

噢,不会的

他们彬彬有礼

互相唤着互相试探

——他来自英格兰

她是佛来米人

尔后他们急急忙忙开始谈论生意

今天并不是星期天。

(吕同六 译)

注释:

佛来米系分布于法国、比利时、荷兰的日耳曼语系民族。

【赏析】

塞雷尼早期写过一些具有隐秘派色彩的诗歌,但总的来说,把他归为现实主义诗歌的阵营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诗歌着力描写工业社会对人的挤压,被很多评论家归为“异化”主题。比如这首《战后的星期天》写一对昔日恋人相逢,本期望能再续前缘,不想恋情已是明日黄花,两人见面却是来谈论生意。全诗共六节,写得非常富有戏剧性,其中又不乏幽默和冷峻的批评,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个饶有兴致的小故事来读。

第一节,就是故事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要素,包括时间:战后的一个星期天(这个“星期天”在诗的末尾大有趣味,可谓是作者埋下的千里伏线),人物:两个久别重逢的人,以前被战争隔断的恋人。这节一开始还留有一个悬念:这对昔日的恋人会不会再续前缘?用诗人形象的说法,就是“静寂的大海/莫非会重起波澜?”他们战时无缘相见,现在终于聚在一起,会不会重新在一起,诗歌一开始的语气还是挺肯定的。

第二节一开始就是男方激动的呓语:“……爱我吧——他说——你归来了。”这男子因为激动而说话有些断断续续。“就用全副身心爱我/把这离别的岁岁月月全部补偿”,男子希望他们能继续相爱,以补偿他们战时离别的日子,这也是人们的正常心理。接下来的第二节末“要知道……”一句,男子把读者带入对战时的回忆,他们因为战争的硝烟而不能在一起,急切地渴望对方的消息,每周都在守望着带来对方消息的邮轮。为什么“每一个星期天总是/温柔的失望”?因为这男子望穿秋水,却等不来情人的一封来信。而装载他们希望的邮轮,也被击沉在海底。每次充满期待,每次又总是失望,诗人说这是“温柔的失望”,确实是把握住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

第四节,“他们动情地凝眸对视/从铺着佛来米细布的长桌下,/悄悄地伸出手去摸索”,这应该是男子的那番回忆勾起了女子的心思,他们动情地对视,又情不自禁地在桌子下摸索对方的手。在桌子下牵着情人的手,寂静的大海,看来是重起波澜了。

第五节感叹战时分离的痛苦,具有画外音一般的效果:“年复一年孤独寂寞”,写战时分离的痛苦,“浪花卷去了岁岁月月”,就是感慨时光的流逝、青春的不在,但久别的恋人终于重逢,诗人不由得再强调一句:“寂静的大海/莫非会重起波澜?”被战火隔断的恋人的复合不仅是他们本身的需要和意愿,而且也能满足我们希望世界和和美美的期望。

“噢,不会的”——诗人最后冷不防冒出这么一句。难道前面的铺垫都是虚幻?难道一开始他们倾诉离别的痛苦、渴望爱情的复活、“从铺着佛来米细布的长桌下,/悄悄地伸出手去摸索”等等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诗人在最后终于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们彬彬有礼/互相唤着互相试探”,这样的陌生感是多么让人窒息和无奈。他们一个是英格兰人,一个来自佛来米,爱情终于没能战胜时间的镰刀,他们现在只有开始急急忙忙地谈论生意才会觉得更自然、更轻松,这才是他们在这个工业社会的位置。诗人最后像是若有所悟地说:“今天并不是星期天。”这个“星期天”带有象征意味。这首诗一开始提到的战后的一个星期天,只是写在日历上的星期天,这里诗人说的“星期天”则是想象的、期望能破镜重圆的好日子。

综观这首《战后的星期天》,各种戏剧化的元素特别集中,有对话,有回忆,有心理描写,有一波三折的反复曲折,最后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把我们心中所有罗曼蒂克的想法一扫而空。这首叙事诗用冷静沉着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故事,作者不动声色,而批判与无奈、对人事变化的感慨暗含于字里行间。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