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盐平八郎



大盐平八郎(1793—1837),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阪人民反对德川幕府武装起义的领导者,“阳明理学”家。

1793年(宽政5年)正月22日,大盐平八郎出生在日本大阪市天满的一个下级警官家庭。幼名文之助,长大后沿袭父名称平八郎。他7岁丧父,8岁丧母,依靠祖父抚养成人。其祖父是大阪的警官。大盐平八郎14岁时,继承祖父之业做见习警官,从此开始了他警官的生涯。

大盐平八郎在当时被称为“良吏而兼学者”。他任警官期间,不仅勤练枪法刀术,精通武道,还苦学文化,精通文道。他19岁开始研究“阳明理学”,很快成为有名的“阳明理学”家。1816年大盐平八郎应同僚之请,在家开设私塾,教同僚子弟文武两道。他在教学中制定了“入学盟誓八条”,详尽阐明其教育方针及学风等,十分严厉认真。1825年,大盐平八郎摹仿中国哲学家王阳明的“阳明洞”,将家塾命名为“洗心洞”。所谓“洗心”二字,取自中国《易》书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一句,其意是“于心灵深处去私欲,存良知”。

大盐平八郎生活的时代,正是日本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濒临崩溃的晚期。贪官奸商横行于世,农民暴动频频发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大盐平八郎曾不畏风险地揭发西组警官头目弓削新右卫门的枉法腐败行为,打击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横行霸道,也使他十分厌恶。他于1830年愤然辞去了警官职务。

大盐平八郎辞职后,恰逢日本连年水灾。全国粮食收成锐减,1836年收成只相当于一般年景的42%。1836—1837两年间,饿死人达56,000人之多,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据天保饥馑录记载:“当时如作半日之旅,则见路傍死骸,官吏不加收理,犬鸟争食,臭气刺鼻。”大阪也同全国一样,惨不忍睹。《平户藩士闻录》记载了当时大阪的悲惨景况:“今日在大阪求生者,稍有不顺,沦为乞丐者,一日达40—50人之多。特别是隆冬季节,寒气袭人,虽至春日,每遇寒雪袭击,冻饿而亡者,每日达30—40人。自去冬至正月,死亡之人约4,000—5,000人。”对此惨景,大阪的贪官奸商们不仅置若罔闻,反而相互勾结,乘荒年之机屯积粮食,哄抬米价,鱼肉人民。过着“或则山珍海味,妻妾围侍,或则……饮宴作乐,一掷千金”的糜烂生活。

大盐平八郎富有正义感,他的警官职务又使他能广泛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的思想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一次,当他看到农村由于暴雨所致,农田积水,作物腐坏,哀声遍村,而统治阶级对此却不闻不问时,曾愤然写下了一首名



田混池沟稻腐坏

村村拱手只空哀

莲虽君子无情甚

出水红颜一笑开



大盐平八郎还写过许多同情贫苦人民,蔑视上层“君子”的诗文。特别是在一次新年时节,当他身着新衣,享用美餐时,不禁想起挣扎在冻饿死亡线上的穷人,感慨万分地写道:



着得新衣祝新年

羹饼味浓易下咽

忽思城中多菜色

一身温饱愧于天



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加深了大盐平八郎对贪官奸商的憎恨。但是,起初他只是幻想用自己的名望请求大阪大官豪商帮助穷人度过灾年。1836年12月,大盐平八郎向大阪官吏建议,请他们救济饥民,遭到拒绝。于是,他又转向大阪的豪商鸿池、加岛屋、三井等呼吁救民,又遭到官吏的制止和豪商们的反对。从此,大盐平八郎开始认识到:要想解救饥民,必须用武力来推翻恶政,铲除奸商。

1837年初,他把珍藏的全部书籍卖光,换取金子600余两,全部分给大阪1万户的穷苦百姓,着手组织起义。大盐平八郎以“洗心洞”为据点,60门生为骨干,于1837年1月8日举行“义盟血誓”,成立起义核心组织。同年2月1日,大盐平八郎又以雇佣工人填平宅内水池为名,将约定参加起义的40多人聚集在家中,待机发动起义。为了扩大队伍,发动近郊乃至更远一些地方的农民参加起义,大盐平八郎秘密地把起义檄文装入中央写有“天降”字样的精制绢袋,派人分头送往各地。起义檄文以汉体日文写成。以“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小人治国,灾害并至”为始,首先揭露了统治阶级和奸商的种种罪恶无道,然后明确指出此次起义“不同乱民之骚扰”,目的是:结集有志之士,诛戮殃民官吏和骄奢富商,将所藏金银财米散发于民,减免贡役,重建纲纪,中兴神武天皇之政道。檄文以“奉天命,行天罚”为口号,号召各地贫苦人民齐心合力“参加征讨无道之军”,并要求在起义时,将该地官吏所掌握的文书契约等全部烧尽。檄文约定以天满(大盐所在地)大火为起义信号。

起义原定于1837年2月19日晚举行。由于叛徒告密,大盐平八郎等人被迫于19日清晨,仓促举行起义。起义队伍火烧大盐平八郎住宅,以此向四周发出起义信号,并表示百折不回,血战到底的决心。他们兵分三路,第一路为中军,由大盐平八郎亲自统率;第二路为前锋,由大盐格之助和大井正一郎统率;第三路为后队,由濑田济之助统率。300人的起义军首先炮击天满地区的贪官污吏和奸商的住宅。顿时,该地区一片火海。接着,起义军迅速向大阪前进,在大阪市民的支持下,中午就顺利渡过难波桥进入船场。船场是大阪最热闹的经济中心,众多官吏豪商居住于此,是起义军攻击的主要目标。

起义军到达船场时,近区的农民纷纷赶来参加,起义队伍迅速扩大。他们集中火力袭击大豪商的住地和店铺,将大豪商鸿池善右卫门、天王寺屋五兵卫、米尾平右卫门等的房屋财产,尽葬于熊熊烈火之中,并把大米等分给贫苦人民。

起义军的猛烈攻势,使大阪官吏豪商胆战心惊。他们四处调兵遣将,前来镇压。在幕藩军队重兵围攻之下,起义军经过一天血战,到傍晚时分终因寡不敌众,四处逃散。大盐平八郎冲出重围,隐入农村。3月27日被官兵发现,不愿被捕受辱,自杀身死。

起义军虽然在当天就失败了,却沉重地打击了贪官奸商。据统计,共捣毁住宅3,389家,烧毁房屋13,000余间。熊熊大火一直烧到20日晚上。

导致大盐平八郎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缺乏准备,武器不良,指挥不当,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起义领导者没有提出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相反,大盐平八郎所希望的却是“一切恢复到神武天皇中兴之世”去。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得到广大日本人民的坚决支持。

这次起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领导这次起义的大盐平八郎,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下级武士和负责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官吏公然背叛武家法规,主动联络下层人民,发动反幕府统治的起义。这次起义是有组织,有纲领,直接反对幕府统治的。它把在此之前的分散、自发、局限于反对当地封建领主的农民暴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起义发生在日本经济最发达、号称“金库”的重镇大阪,直接打击了幕府统治和豪商,并使起义事件立刻波及全国。农民斗争的日益高涨,加速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崩溃。

大盐平八郎不仅是日本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最大的一次城市武装起义的领导者,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阳明理学”家。

阳明学派,是中国明代王阳明(守仁)创立的学派,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为主旨。明末清初,阳明理学传播到日本,发展成为明治维新前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大盐平八郎开设塾讲授阳明理学,写了不少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1833年写的《洗心洞札记》(二卷本)和1836年写的《古本大学刮目》(七卷本)。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阐明了阳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并有所发挥。在《洗心洞札记》卷首的自述中,他将自己的学问要点归纳为“归太虚”、“致良知”、“变化气质”、“生死为一”和“去虚伪”五点,强调其核心就是“归太虚”和“致良知”。大盐所说的“太虚”、“良知”,指的是“深玄之理”、“天理”,即世界上事物的条理或规则。关于“太虚”,他说:“太虚是无形而灵明的,包括万理万有,播赋流行,人禀以此为心,心即此而灵,中在于此焉,仁在于此焉,万事出于此。”他还说:“心归太虚,非他,去人欲、存天理,乃太虚也”,也就是说,“太虚”包括物心二界,是发现宇宙的灵明。人们依照“天理”去做,就自然而然会合乎道德标准。为此,就要进行修养,去掉人们的私欲和虚伪,就要改变人们的气质,即改变不符合天理要求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这样做了,就能在人们心中留存下“天理”,从而适应“良知”了。因无形,所以叫虚,又因绝对无形,所以叫太虚。关于“良知”,他说:“真良知,非他,惟太虚之灵也。”还说:“良知乃生天、生地、生仁、生义、生礼知之主宰也。”也就是说,“良知”是“太虚”之魂,是产生天、地、仁、义、礼、知的根本。这自然是唯心主义的理论。

大盐平八郎还发挥了阳明学中的“知行合一”观。“知行合一”观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从而主张必须知行并进,既反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但是,这里的知和行都是从主观的观念出发的,因为所谓知,是致人们心的良知;行,是致良知于事物,认为心就是理,与其读书还不如重视修身养性,最后把知行合一的本体归为良知,所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大盐平八郎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比阳明学的主张重视实行,不仅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且还把这种道德修养加以推行,要求自己和社会上的人们都来执行。所以说他发挥了“知行合一”观的合理因素,注意和避免了消极的成分。可以说,大盐平八郎发动和领导大阪市民的起义,就是贯彻他注重实行的理论的一次实践。